《寄生草》: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这一回中薛宝钗过生日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其中《寄生草》曲子,写尽鲁智深孑然一身的人生状态。王国维曾说,我国人精神在于乐天,所以戏曲小说都有这种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但是《寄生草》这个曲子说的却是鲁智深处于始之困厄状态,所以一读之下,堪称孤独之尤甚,令人悲从中来。

孤独感是人生最普遍的体验了,但不同的人在对孤独的感知上,却不尽相同。鲁智深、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四个人可谓四种孤独认知,这些不同的感知,自然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心无挂碍是一种豁达

《心经》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意思就是讲心里没有物欲妨碍,如果没有物欲妨碍,人生才得解脱,得通达。鲁智深正是一个以豁达之心对待人生的人。一个人孤独到虽然结识了很多人,但细想来他始终是孑然一身,随意而为的,出家也好,落草也好,不都是随性而为。鲁智深出来的时候没有一个亲朋好友,鲁智深去世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兄弟在身旁。

所以鲁智深走得干净,在他的一生中,都保持着超脱豁达的孤独感。鲁智深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犯了事儿,连个送饭的都没有。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最终鲁智深悟透孤独,舍去人间,彻悟圆寂。有些孤独是心无挂碍的豁达,也是一个人能脱离人间苦厄的智慧。

牵挂的人事太多,也会产生孤独

宝玉听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时,觉得这个句子是至理名言,手舞足蹈起来。因为宝玉看到一条可以解脱自己心中症结的真理。那就是自己和这世上的人,最好一点瓜葛也没有,一个人来一个人去,自己就再也不用痛苦了。但他认识到只有来去无牵挂才能解脱自己,却恰恰说明他有太多牵挂无法舍弃了。

宝玉是那个单单剩下的一块顽石所化,所以从情感需求上,宝玉是最不愿意被抛弃,被舍弃,被远离的那一。为了这个他对黛玉、宝钗很上心,对府里丫环也很上心。其实就是再求一个不要被抛弃的依赖心理。只有和大家伙在一起,才能让他感到没有被抛弃。人往往依赖别人过多,就越害怕分离而无所依靠。这个时候,越怕分离,焦虑越多,反而会越孤独。

心中只有一人,又无法确证,是一种无法表达的孤独

林黛玉的孤独是一种不能完全融入的孤独。一个人不能融入到环境中去,或者所处环境不能接纳,那么就容易将情感集中在某一类人身上,但又无法确证。这种孤独倒不是空幻的孤独,而是有所牵挂,不能自拔的深深痛苦。

林黛玉在贾府无父无兄。唯一可靠的是老太太,但是也已经老了。至于其他姐妹及丫环,要真心让她们接受林黛玉为府里的人,其实是不客观的。毕竟她是姑妈家来呀。探春曾说,二月没人过生日。而黛玉的生日正在二月,未能被探春记住,可见生日的冷清。这是对外人的一种态度。袭人更是说,二月有人过生日,只是不是贾家的人。直接将黛玉排除在外了。黛玉身在贾府,却心灵上并没有融入,也融不入。

她将情感寄托在宝玉身上。但二人的关系,几经试探与剖白,虽然已明心意,但是如何确证呢?没有丝毫的头绪。所以黛玉的孤独是对宝玉牵挂过甚的孤独。一个人对牵挂的对象要放弃而不得,要确定又不能,才是最孤独的。

无所挂碍的孤独,是一种智慧

王国维说,人的解脱分为两种,一种是看清楚自己苦痛;另一种是可以旁观到他人的苦痛。显然薛宝钗是可以做到第二种境界的。《寄生草》这个曲子是薛宝钗拿出来给宝黛鉴赏的,宝玉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脂砚斋评价说,只有宝钗最适合谈论这个,可见宝钗对孤独的体认是最高层次的。

金钏投井死了,宝钗无一丝悲伤;黛玉死了,最后消息是她给宝玉说的;宝玉出走,在她心里早已猜到十有八九。这一系列的反应,无怪乎对生死离别的看破。人生本来孤独空幻,所以宝钗的境界是早已看透这些东西,才能冷眼旁观,不带感情色彩。

宝钗实在是一种智慧地看待人生的态度。不是她对宝黛无情,即便有情她也知道,有些事情是无法违拗的。但是,这种智慧一旦被一个人参透,其实人生在凡尘中的乐趣或者是情感也就没有了,那么生而为人还有什么意思呢?

脂砚斋曾评宝钗对《寄生草》的解读实在太有学问。有学问就是能梳理清楚这个词句的来龙去脉,却恰恰忽视了对词曲本身情感的体悟。当林黛玉和贾宝玉为听了这样的词而感到心动时。这些心动不过是宝钗的学问而已,可见宝钗在用情二字上,是功夫不如宝黛二人了。

人活世上,是要情感还是要了悟,是要孤独的痛苦,还是要热闹的相互依偎,全凭各人各心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