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在国民党军事体系中算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将领,直到解放战争后期,黄百韬在豫东会战后才被蒋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出任新组建的第七兵团的中将总司令,黄百韬也由此一跃成为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后期的显赫将星,当时新组建的第七兵团只有三个军,除了他自己的25军外,还有粤军血统的63和64军,这三个军都不是蒋介石的中央军,而且以兵团级别来比较,三个军共计七八万人的兵力也不过是一个中级兵团,不足以与黄维、邱清泉等兵团相提并论,所以绝对称不上主力。

然而,在淮海战役即将打响的时刻,蒋介石又将100军和44军划归给了第七兵团,第七兵团瞬间成为了盘踞在华东中原一带的实力能与第二兵团和第十二兵团划等号的超级兵团,当然,不仅是因为第七兵团新增加两个军兵力达到了12万人,还有100军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就是当初在孟良崮战役中,李天霞拒不救援张灵甫时率领的整编83师,第七兵团也就摘掉了杂牌兵团的帽子,黄百韬的腰杆也瞬间硬了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黄百韬兵团却成为了淮海战场上第一个陷入重围的国民党兵团,黄百韬也由此兵败自杀(死亡原因存疑),那么黄百韬算是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杰出将领,然而直到豫东大战之前,他一直没能受到蒋介石的重用,不仅如此他还曾经险些因为张灵甫的整编74师的覆灭而受到蒋介石的惩罚,以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作风,显然他没有受到蒋介石的公平对待。

作为杂牌出身的部队,在国民党领导的部队中,哪里会有公平可言?早在军阀混战时期,国民党在部队建设上就已经打下了基础,那时候跟随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决战中原的部队几乎都成长为后来蒋介石的中央军,着重发展,而收编的地方军阀自始至终都被冠以杂牌军,不仅武器装备有所差别,战斗任务也是有重有轻,所以从四川千里迢迢出川抗日的川军部队数量最多,牺牲也最大。

像黄百韬一样出身杂牌军的将领,在蒋介石眼里自然也比较渺小,那时候蒋介石眼中的将领人才其一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例如陈诚;其二是曾经的军阀首领,如李宗仁、白崇禧;其三他的天子门生,出身黄埔的将领,如杜聿明、王耀武、胡宗南;其四是有在国外就读过军校经历的将领,例如汤恩伯;其五才是像黄百韬一样没有就读过军校、没有什么背景影响的杂牌军将领。

杂牌军将领地位低下,在解放战争中能够成长为一名军长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由此可见黄百韬的升迁之路有多艰辛,那么黄百韬到底有什么样的优点,最后才被蒋介石发觉呢?有没有人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发现黄百韬在指挥部队作战上的能力呢?

其一,黄百韬在部队建设上的贡献,在黄百韬未就任25军军长之前,25军是一个血统复杂的部队,川军、东北军、中央军拼凑在了一起,复杂的组成让这支部队在组建初期比较混乱,战斗秩序甚至不如杂牌军,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黄百韬痛下决心,精心整顿,从严治军,先整治部队贪污成风的陋习,并且黄百韬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将领,要求部队士兵做到的事,都是以身作则,颇得士兵们的佩服,25军在他的整顿下,战斗力迅速提升,而且极善于夜战。

第二点,战场上的黄百韬任劳任怨,也许是黄百韬自知杂牌军将领的处境,在战场上,无不冲锋在前,兢兢业业,25军改编为整编25师之后,被编入汤恩伯第一兵团,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话说那时候黄百韬唯一的朋友是张灵甫无疑,他们关系比较要好 ,张灵甫虽然是整编74师的师长,然而作为进攻主力,急需要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的协助,原来张灵甫是要听从李天霞的,后来张灵甫自愿划归给黄百韬指挥,因为他知道要是整编74师有危险,黄百韬必将尽全力驰援,后来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25师为了驰援张灵甫,损失惨重,而李天霞大部分时间是在坐等张灵甫覆灭。

然而,在国民党派系林立的环境下,要不是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几乎无人可用,黄百韬也很可能当不上这个中将兵团司令,更别说让蒋介石将五个军的兵力全部交给黄百韬指挥,只不过黄百韬虽然兢兢业业,然而像杜聿明、邱清泉等出自黄埔的将领,心中难免不忿,凭什么出身杂牌的黄百韬能与自己平起平坐?于是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被围时,蒋介石下命令驰援,邱清泉也并没有出全力营救,黄百韬的第七兵团随即被华东野战军全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