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清水玫瑰,以洁白之糖,嫣红之花和以荤油而成,较诸大荤,尤为可口...... ——苏式玫瑰饼

苏州,应叫“酥州”。声声慢酥到骨子里的苏州评弹室内,桌上甜鲜糯酥的苏帮菜里必定有一道是张嘴一碰就掉屑的酥点心。

连做了两次苏式小包酥点心,其一鲜肉月饼,其二蛋黄酥,同样是小包酥,口感和色泽不同。

鲜肉月饼的方子这几年被用的比较广泛,水油皮的原料中含糖,受热后色泽金黄,视觉上食欲感更强;蛋黄酥的水油皮方子无糖,入炉前涂抹的蛋液也是稀释过的蛋液,成品色浅清冷。

经典苏式点心色白如雪,形如鼓,腰如孕,馅料饱满,果料均匀,肥而不腻。同广泛被应用的广式月饼不同,苏式月饼的酥即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运输上最大的硬伤。

食客钟爱的,一口,碎屑飘落,香与美一刹那蔓延,个中滋味唯食客自知。

酥饼技艺源于唐,盛于宋,至清乾隆三十八年稻香村在苏州成立,才真正被收集、整理、改良、创新与传播。

皮酥,源于水油皮与酥皮之间的层叠,西式开酥与之也有相同之处,经过选料、初加工、擦馅、制皮、制酥、包酥、包馅、成型、盖章、烤制、包装等十多道工序手工制成,层层叠叠、皮层酥松、绵而不脆、口味浓郁不腻。

苏式酥皮的酥由一块水油皮面团包着一块油和面粉做成的油酥制造,油酥隔离起层层水油皮,一旦受热,空气把每一层分开,口感上就有松酥的感觉。

一个小剂子水油皮包着一个小剂子油酥的制作方式是小包酥。小包酥起酥效果最佳、层次最分明、最香酥,所需的工序与花费的时间使很多人却步,青睐大包酥。

把一小份改成一批,开成大片再处理,这就是大包酥,节省了很多时间。

白皮蛋黄酥

水油皮:

中筋面粉——150克

猪油——20克

蛋清——1个

水——80克

油酥:

低筋面粉——80克

猪油——45克

水油皮20克/个+油酥11克/个,豆沙23-25克,咸蛋黄一个,

上火160度,下火200度,22分钟。

一口,回到少时,外公托人从南京金陵饭店捎来的鲜肉月饼,在炉上回烘一下,口舌生津;再一口,读书时打工的青少年宫,女老板请大家品尝的香油椒盐月饼,甜咸合宜,奇香无比。

有文形容食之出现:即若流经峡谷,激流险滩,欢腾跳跃,有你看得见的兴奋与垂涎。

更喜食之闲笔,讲人生阅历,世事沧桑,乡土情愁,静水深流浅,天光云影长。

—— 图片源于网络,文字原创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