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元璋吸取元朝屡次发生宫廷混乱的教训,早在自己称吴王时,就立了朱标为世子。朱元璋登基之后,更是直接将朱标立为皇太子。

朱元璋把加强对太子的教育,作为治国的头等大事之一。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主张“以猛治国”,但太子朱标却是一个儒生型的人物,他为人忠厚老实,主张“宽大”、“仁慈”。

蓝玉令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

太子朱标的性格让朱元璋难以放心。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功高震主”,皇帝的大权就会旁落。因此,在朱元璋交班之前,他是一定会想办法将这些人除掉的。

蓝玉就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洪武二十四年时,能够统领大军的元老,只剩下冯胜和傅友德二人。冯胜自征讨纳哈出以后,已经失去了领兵的资格;傅友德则有残疾在身,不能再东征西讨。正因如此,蓝玉在军中的位置相当突出。

蓝玉的言语和行为,逐渐令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我们都知道,太子朱标健在时,蓝玉就因为功大而骄横跋扈。但令人疑惑的是,在这个时期,朱元璋对蓝玉只是进行了警告,并没有采取什么实际行动。

蓝玉和朱标的关系颇为密切。事实上,从政多年的太子朱标是完全有能力驾驭蓝玉的。蓝玉虽然恃功骄纵,仍要受藩王节制。如果蓝玉在此时有所行动,朱标完全可以凭借诸王之势力制衡蓝玉。

可以说,朱元璋此时没有采取行动的原因,正是期望蓝玉能够洗心革面,将来更好地为太子朱标效命。

朱元璋给蓝玉定案,并将其剥皮实草

遗憾的是,太子英年早逝,历史发展的方向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就在朱标去世四个月后,周德兴和叶升就先后获罪被杀,第二年就爆发了著名的“蓝玉案”。

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将蓝玉逮捕下狱,并将其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受杀戮者超过一万五千人。

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明朝的开国武将家族便接二连三地遭到重创,而在此之前,他们一直受到朱元璋多方面的扶持。通过比较太子朱标去世前后朱元璋的态度,以及开国武将家族的命运,不难看出“蓝玉案”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朱标去世”这一件偶然事件导致的。

朱元璋在给蓝玉定案之后,便公布了《逆臣录》。事实上,无论是《明史》还是《明实录》,都是以《逆臣录》为基础来进行编纂的。因此可以说,《逆臣录》就是研究“蓝玉案”的最原始资料。

然而,《逆臣录》中并没有记载蓝玉的口供。所谓“狱词”也只不过是概括其他人的口供而已。再加上“谋反时间”也是不清不楚,旁人佐证更是胡编乱造,我们可以推断出“蓝玉案”完完全全是一个假案、冤案。不但牵连而死的一万五千余人是无辜的,就连蓝玉本人,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来证明他准备谋反。

蓝玉最终被“剥皮实草”,此刑即是把皮完整剥下来,再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蓝玉冤死之状实在是悲惨可怜。

蓝玉身为太子妃的舅父,既是有功的开国将领,又是皇亲国戚,必然要被卷入皇室斗争之中。只可惜,蓝玉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他的骄纵不法给了朱元璋一个最好的借口。所以朱元璋宁可被后人骂,也要将蓝玉剥皮实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