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德九年,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唐朝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死了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并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子嗣,兵指唐高祖李渊,李渊被迫宣布任命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再次发布诏书,禅让帝位于李世民,自任太上皇,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李世民是个大政治家、军事家,当然政治家也是阴谋家的代名词,太原首义,就出自他和刘文静的谋划,大唐大半个天下是李世民打下来,这是史实,我不赘述。李建成也能打,也是个军政双修的角色,当年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剿抚结合,平定河东就是个明证。但李建成是太子,好长时间他要协助老爹处理朝政,镇守长安,这对他来说是既幸福又痛苦的事,他在长安党羽遍布,他有强大的东宫卫队,但常年在外征战的是李世民,多年的征讨使李世民秦王府战将如云,地方上也死党遍布,给李建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全国也极具人脉。

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由于唐高祖李渊的偏袒,李建成集团的势力是强于李世民集团的,所以李世民集团一度曾经有过“前往东都(洛阳)避祸”的想法,但未能实行。李建成甚至想要在宴席上鸩杀李世民,后宫妃嫔,朝中文武,多有依附李建成者。李世民已经退无可退,灭亡就在眼前。

李世民为了开展绝地反击,于公元626年7月1日入宫面见李渊,控告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一条严重的罪状——淫乱后宫,与李渊的妃嫔通奸。李渊听后极为震惊,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命令第二天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一同进宫,当面对质。

当时局势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极度紧张的情况,秦王府上下已经做好了政变准备。李建成与李元吉也有察觉,李元吉建议李建成,收拢军队不要入宫,李建成却认为这个时候不入宫更显心虚,也许会坐实淫乱后宫的罪名,而且认为宫里的卫队会保护他,所以决定照常入宫。

如果要发动兵变,硬拼的话兵力相差太过悬殊,显然是没有胜算的。所以李世民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买通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将几乎全部兵力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另外少量兵力则去挟持李渊,让太极宫的禁卫军无法加入李建成、李元吉一方。

这样的话,李世民就是以几百人对付来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的几十百来个随从而已,这是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极高境界。果然,第二天李建成、李元吉毫无防备的早朝,被李世民来了个一锅端。

但是李建成、李元吉的随从逃出去后通知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赶来救援。东宫兵的将领冯立和齐王府的将领薛万彻带领数千兵马猛攻玄武门,李世民只有数百兵马、常何的少量玄武门守军、高士廉释放的一些囚徒守城,玄武门一度差点被攻克,最后是尉迟敬德割下李建成、李元吉的脑袋给东宫和齐王府的士兵看,他们才就地解散。

李世民之所以能一箭射杀太子,而没有外援军队救驾,不是李世民掌管了天下兵权,恰恰相反,李世民逐渐感觉到兵权和得力干将要被太子和李元吉分化和支开。纵观历史,能调动外面的部队只有皇帝一人,或者由皇帝授权兵符的将领,其他人无权调动。包括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巫蛊事件”逼反太子之事吧,太子刘据如果有权调动军队就不会下场如此悲惨了。

在整个玄武门之变中,多少历史资料记载中并没有侯君集的出现,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一班人马都封公封侯,但史料记载侯君集没有参与政变,于其他方面也没有多大功劳建树,却最终被封为陈国公。原因只有一个,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是兵分两路做了两手准备。其中侯君集领兵出现在李渊划船的小后花园(不划船也不行,已经被控制了)将即将上朝的文武百官和李渊软禁起来。

也因此,在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尉迟敬德立刻带着满身的血迹,匆匆赶到唐高祖身边,名义上是要保护皇帝,实际上是把他控制在自己手中,逼迫他发出一道手诏,命令各处人马听从秦王李世民的号令。从这一刻开始,李世民算是控制了天下兵权。可以说,这一份手诏抵得上千军万马。至此,整个政变迅速宣告结束。长安之外的军队此时连政变的消息都不知道。等到各地得到消息时,局势早已经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中。这时候,没有哪个将领敢于擅自带兵前往长安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