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个以复兴“大燕帝国”为己任的虚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慕容复”。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金庸先生本就取材于历史,因为历史上确实有一个的国家的末代君主名字叫做“慕容复”,这个国家便是吐谷浑(tǔ yù hún,其疆域在今青海、甘肃等地)。不过相比小说中宋辽的时代背景,历史上真实的吐谷浑在唐朝初期就灭亡,而慕容复则在唐朝中期就去世了。

之前我们也介绍过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这四个国家,虽然他们都由慕容复先祖所建立,但其国祚普遍比较短,基本上都只有十几二十年的历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慕容复先祖建立的“吐谷浑”,却历经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公元634年)才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将李靖、侯君集等人击败而成为唐朝的属国(隋朝时也一度臣服,但不久又复国)。

在成为唐朝属国三十多年后——也就是唐高宗时期(公元663年),吐谷浑最终被吐蕃所灭,其国君“慕容诺曷钵”率部内附唐朝,诺曷钵被唐朝封为乐州刺史,但其后代仍然可以世袭“青海国王”这个称号。至唐德宗时期(公元785年—804年),青海国末代国主慕容复去世,吐谷浑这个国家在经历了350年的风雨后终于因为绝嗣而彻底灭亡。

贞元十四年,以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卫大将军慕容复为长乐都督、青海国王,袭可汗号。复死,停袭。吐谷浑自晋永嘉时有国,至龙朔三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绝矣。”——《新唐书·西域上》

比较有意思的是,吐谷浑这个政权的国祚不但持续了三百年之久,其后代也是绵延不绝,至今逐渐形成了一个在生活在青海、甘肃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土族。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吐谷浑以及土族的历史。

话说西晋末年,世代居住在辽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首领慕容涉归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慕容廆(wěi),另一个叫慕容吐谷浑,前者是太子,后者则是庶长子。慕容涉归去世后,太子慕容廆继位,慕容吐谷浑则因为与弟弟不和而率部出走,一直西迁到陇上(今陕北、甘肃及其以西一带)。

后来,慕容廆的后代分别建立起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这四个国家,而慕容吐谷浑的后代则建立起了“吐谷浑”这个国家。

从西晋末期到唐朝初期这三百多年的历史里,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前面提到的那几个“燕国”早已灰飞烟灭,而吐谷浑则一如既往地屹立在那里,即便是强如前秦、北魏、北周、隋朝这样的政权,都没能彻底将其征服!

直到唐太宗时期,吐谷浑的存在明显阻碍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而且唐朝定都长安,自然不会放过“卧榻之侧”的吐谷浑。在解决了北方的突厥之患以后,李世民将目光对准了吐谷浑,他派大将李靖和侯君集等人多路进军,一举将其吞并。至此,吐谷浑彻底沦为唐朝手下的一个“小弟”。

不久,吐谷浑被野心勃勃的新兴政权——吐蕃所攻灭,其国君不得不率部内迁,被唐朝安置在安乐州(今宁夏同心县),而且国君的子孙仍然可以世袭“青海国王”的名号。不幸的是,这个名号只传承了一百多年便因为绝嗣而终止。据历史记载,最后一个获得此名号的人叫“慕容复”——正是《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人物原型。

至今,吐谷浑人的后代还形成了一个少数民族——土族。目前居住在青海互助和大通等土族地区有十几个村庄,土语称为“吐浑”,当地汉民则讹称为“土观”或“托红”——其实都是“吐浑”的发音。种种迹象表面,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居民都是古代“吐谷浑”人的后裔。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地区的居民因为有着共同的习俗而被称为“土族”,土族也正式成为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和甘肃等地,总人口有30万左右。

参考资料:《晋书》、《魏书》、《旧唐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