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大J

本文由:大J小D(jiayoubaobao2015)

上海适合遛娃的商场真的太多了,这几天,我们就时不时带着孩子逛一圈。

很多商场的大厅都会有个小小室内游乐场,玩一会、逛一会,在外面吃个饭,成了我们最近的日常之一。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女儿会习惯性地加入之前问其他孩子:我可以一起玩吗?

然后呢,就会出现三种情况:

小一点的孩子会愣住,几秒钟后“蹭~”地跑开了,留下女儿一个人;

大一点的孩子会拒绝,“不可以,我只和她玩”;

还有一些孩子会说,“好的”,然后大家一起愉快地玩耍。

这样的可能性每天都在发生,女儿被拒绝其实不会很在意,用她事后自己的话说就是, 无所谓啊,他们不玩我就自己玩。

但最近的密切观察后,我不禁发现了一个社交引导很大的问题。

孩子想加入其他小朋友不知道怎么办,抢其他小孩子玩具时,我们大人都会想当然地教孩子说,你可以问啊,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但结果呢?很可能就是最近女儿遇到的三种可能性,而且据我这一两周的统计发现,前面两种的可能性是远远高于第三种的。

这样一句经典开场白却很有可能让孩子交不到朋友。

1

“我能一起玩吗?”有啥问题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学龄前孩子经常是 “嘴上说不,身体很诚实”。

这个例子大家肯定都遇到过吧:

要不要去公园啊?

不要。

结果真出门了,死活不肯回家了。

很多父母到了这时候就要开始数落孩子了,早上让你出门,你不肯,现在怎么就不肯回家了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

其实真不能怪孩子,这是他们年龄特点所决定的。2-6岁的孩子语言表达和换位思考能力很不成熟。

结合这两个特点,再来看询问“我能一起玩吗?”这句话有啥问题。

首先,孩子遇到不知道怎么回答时,就会习惯否定,“不知道、不好、不要”。

很多孩子会被突如其来的询问而吓到,出于本能的保护意识就会拒绝。

其次,被询问的孩子通常已经在玩、并且玩的挺开心了,他们是无法换位思考去想象,再加入一个人就会多一份开心。

这也是提醒我们,不要总是说教孩子分享,尤其别说,“你给妹妹玩一下,你们两个都能玩,大家都会很开心。”

大部分孩子只会更“小气”,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为啥就变得“更开心”,他们关注的就是此刻当下,我拥有这些全部,我已经很开心了。

难道“我能一起玩吗?”这句话就完全不能用吗?

当然不是,但它的使用前提是,孩子比较大了,大家都具备了较成熟的表达和共情能力;又或者这些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交氛围也是这样的,长久以来已经形成了习惯。

根据我的判断,女儿属于后者,她面对被拒绝后,其实还没有很好的能力去“说服”或者“谈判”,也就说明了社交能力还不够成熟。

2

交到朋友的两大关键

对于孩子的社交问题,我的一个大原则就是看孩子的状态,只要他是舒服自在的,那么当场就不需要过多的干预。

女儿最近就经常被拒绝,我在现场就不会介入。

我只是在回家路上和她随意提起,有时还会和她开玩笑,哎呀,你今天又被拒绝了(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孩子不介意)。

但事后是可以复盘,教会孩子一些社交技能的。虽然写出来我用的词是“教”,但 真的在和孩子交流时,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出出主意的状态。

今天写这个话题,我才想起来三年前和李岩老师一起做事时,他分享过的一个观点。

他说要让孩子交到朋友有两点很关键:

1、可以遵守这个群体的规则;

2、可以为这个群体做贡献。

现在回想,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完全可以遵照这两个原则,给女儿出主意。

3

我给女儿出的三个主意

于是,我就给女儿出了三个主意。

01、能不能直接加入游戏?

这是我告诉女儿的第一句话,我和她说,“回头你看到小朋友们在玩,你可以在旁边观察一下,看看他们玩的是什么,然后你就直接加入他们。”

这就是“遵守这个群体的规则”的落地版。

其实我们想想,孩子的玩耍,可以玩到一起去,从来都不是非要说清楚规则,而是一两个孩子带头,其他孩子加入。

02、有啥可以帮助他们的?

这是我告诉女儿的第二句话,我和她说,“有时候其他小朋友在玩,他们也是需要帮助的,你下次试试看,主动帮助他们。

前几天在商场游乐场,有几个小朋友就在一起搭积木,你可以在旁边看看,他们在搭什么,然后也能去帮助他们一起搭啊,大家一起完成。”

这就是“为群体做贡献”的落地版。

这一点其实是我们很多成人都在做的, 所谓“朋友”,从来不是靠嘴巴说的,而是用行动表达的。

而孩子最好表达友善的方式就是帮助别人“玩”,毕竟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情。

03、带个你的玩具出门吧!

这是我和女儿说的第三句话。这也是“为群体做贡献”的一种,但这个建议只对于已经愿意分享并且享受分享快乐的孩子适用。

玩具,是非常好的社交货币。

带一两个自己的玩具,让其他小朋友加入进来,这也是非常自然,远比干巴巴询问更有效的邀请方式。

这几个主意对于孩子去新的幼儿园、学校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大家对于孩子没朋友这件事,别只是担心、鼓励,记得多多给孩子出主意。

4

最后和女儿说的一句话

我们这次从纽约回国,女儿比我想象的适应的更好。我想,我们全家敢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是这几年女儿的成长和进步给了我们勇气。

对于孩子来说,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方式,就是可以找到归属感。

这份归属感,除了父母给予的陪伴外,就是孩子自己的友情,这一点随着孩子年纪越大越明显。

最近我会很有意识地带着女儿多去认识一点同龄孩子,给她出完主意后,我们小小尝试了一下,果然有效的(我还加了几个保姆的微信,变成了固定伙伴了✌️)。

但昨天我还额外和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和孤独,是两件事。

妈妈很喜欢一个人做一些事情,比如一个人去跑步,一个人玩手工。

但妈妈从未感受到孤独,因为妈妈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很享受其中的,而且我永远知道,即使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有你、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会想念我的。

孤独是什么呢?孤独就是你这里(我指了指心)是空空的感觉,哪怕你和很多人在一起,也不开心不舒服,觉得这里很空。

所以你看,好朋友不需要去讨好别人,而是你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是真正开心舒服的。

这段话以女儿现在的年龄来说,她是似懂非懂的。

但哪怕可以在她心里播下一颗种子,让她开始明白,让自己舒服,是任何关系最关键的前提,那么也就够了。

而这段话更想提醒大家,任何时候,让孩子去体验自己的内心感受,永远比那些外在的标准重要的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