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得到APP要上市 知识付费前路如何?

****知识官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 龚艺巍

随着思维造物招股书的披露,“得到”和“罗辑思维”等学习类产品和平台,以及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该公司虽然不太稳定但看起来还算丰厚的营收业绩着实让某位课时费只有两位数的老师看着羡慕。

所谓知识付费,广义上讲是知识的接收者为获得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传统的学校甚至出版行业也算在这个大范围之内。而我们现在谈的知识付费,是一个较为狭义的概念,是互联网上共享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知识的获得者直接向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或机构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盈利模式获得收益。

知识付费模式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蓝海赛道。但个人认为虽然互联网上的这个商业模式存在并且成立,但是做到闭环却很难。因为不靠引流和广告来变现的话,就只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这里的“货”一般就两种形式,要么是服务,要么是产品。常见的各种付费问答、问诊做的是针对特定需求的咨询服务。而思维造物的线上和线下课程以及各种培训机构的课程可以看成是内容相对固定的产品。因此所谓的蓝海其实并不存在,因为现在从小朋友到成年人,各种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并不稀缺。就这一点而言,思维造物能够通过各种价值传播等营销手段,甚至曾经被网友们戏称“贩卖焦虑”,获得了几百万付费用户,也是很难得的。但这算是营销的胜利还是知识付费的胜利,恐怕比较难区分,而个人倾向前者。

将无形的知识拿到市场上作为产品来销售,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除了知识本身容易被复制之外,知识及其传播的特点也决定了让用户实现或者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识只有在“相同的思维”里才能得到“正确”理解与运用,而在别的思维里则得到其它的理解与运用(甚至“误解”)。知识所包含的思维(思想)越深刻,这一知识传播规律也就表现与作用得更强,反之,知识所包含的思维越肤浅,这一规律就表现和作用得越弱(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慧泉》杂志1996年第4期)。换句话说,价值越高的知识越难传播。思维的培养需要系统化的学习,这些是各类学校的主要工作。碎片化的知识通常只能保留知识的(部分)表述,很难培养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这就导致了现有的知识付费模式只能侧重一些通识类的浅显内容,但这些内容通常无法满足用户本身解决问题的需要。用户的关注度和满足感就比较难保持,也就很难持续地付费。从学习效果来看,如果条件可以满足,我们还是提倡系统性的学习,因为这对于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而言,具有更好的价值回报。

从免费共享到付费获取,是知识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知识付费模式满足了内容生产者的分享与变现的需求,也反映了消费者对知识价值的认知观念的转变。知识付费是大势所趋,也许将来某大学教师的课时费将不再是两位数。但只有广义上的知识付费全面开花结果,我们才会真正步入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主体,强调借由知识的不断创新、累积、应用与分化,促进产业进步,引导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成长与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