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走过,万水走过,盛世治史第一事;

千村寻过,万人寻过,百代村考能传承。

■ 词 作 者 :张志平

■ 书法作者:刘金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谁有我家乡风韵”诗歌朗诵演唱会 石家庄专场演出定于 9月27日19:00在 石家庄天缘剧场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中共平山县委、平山县人民政府、西柏坡纪念馆、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由敬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北365集团、中共平山县委宣传部、平山县村庄考办公室、平山县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处、平山县中山国王陵陈列馆协办,由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艺术团承办。

诗歌朗诵演唱会内容主要是张志平先生创作的诗词。分为“最忆西柏坡”“故国中山情”“谁有我家乡风韵”三个篇章。特约省市著名朗诵艺术家主演,同时配以歌曲、戏曲、舞蹈、情景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助演,这是一场向革命老区平山致敬的盛典,也是一次地域文化的精彩表演。

演出视频:石家庄丝弦剧团演员郭鹏演唱丝弦《滹沱两岸是家乡》

张志平 词

马旭峰 曲

滹沱河,长又长,滹沱两岸是家乡。坡上牛羊肥,河边五谷香,春天洒下一粒籽,秋收万担粮,万担粮;滹沱河,长又长,众水奔涌向东方。越过座座山,翻过道道梁,男儿有志永不倒,江山万年长,万年长。

知我肝胆寸草心

——“谁有我家乡风韵”诗歌朗诵演唱会纪实

9月12日、20日,“谁有我家乡风韵”诗歌朗诵演唱会分别在西柏坡和平山举办。这是一次地域文化的精彩亮相,也是一次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家乡文化的生动课堂。很多观众特意带着孩子来观看演出,整场节目掌声不断,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这些 演出内容都是从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平山县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志平先生最新创作的《谁有我家乡风韵》诗词书法集中精选的。分为“最忆西柏坡”“故国中山情”“谁有我家乡风韵”三个篇章。这三个篇章也记录了志平先生三十年来心系家乡,行走平山的心路历程和真实情景。

三十多年来,志平先生的足迹踏遍了平山的山山水水,记录了他为光荣之平山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他参与策划推动建设了西柏坡“五大书记”、“纪念碑”、石刻园等系列工程;推动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陈列馆”、“南滚龙沟村史展览”、“晋察冀画报陈列馆”、“滹北渠建设纪念碑”、“中山王陵遗址陈列馆”等工程;参与策划并推动了平山县革命烈士陵园、平山县村庄考等重要项目的建设。与此同时牵头组织并主持拍摄了平山三部曲,大型纪录片《平山记忆》《中山国》《滹沱记忆》。志平先生不是闲情来时边走边唱。而是在奋斗中记史,在建设中放歌。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1000多首诗词都请书法家书写成了作品得以传世。志平先生的诗有生活,接地气,很饱满。既是孩子对家乡母亲的吟唱,又是赤子之心的告白。有诗情有温度有故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演出照: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副主任、播音指导、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纪青云朗诵《乡恋》

在“最忆西柏坡”篇章中,《东行路上》《梨花听雨》《西柏坡词》字里行间,为我们讲述了那段峥嵘岁月。“屋内一盏明灯亮,窗外万树石榴红。”党中央和毛主席转战陕北,东渡黄河来到平山,又从西柏坡这个小山村走向北京城。七十多年过去,时间越长,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思念就越发深厚绵长。一首《思念》,让现场观众仿佛回到了西柏坡这个朴素端庄的太行小山村。军人出身的溪萍,对西柏坡饱含深情,她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也格外深刻。她曾说,愿通过她的诵读为西柏坡放歌,为中国革命点赞,让滹沱河畔的故事插上声音的翅膀,高高飞翔。

演出照:《河北新闻》主播,金话筒提名奖荣梅、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北方快车》主播张虎男女声朗诵《中山赋》

第二篇章是“故国中山情”。战国中山是石家庄地区的根脉文化,它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横空出世,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石家庄市博物馆副馆长尚晏芝朗诵的《写意中山》,将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绘成一幅图画,向观众徐徐展开。一首铿锵有力的《中山赋》,表达了对中山国昨日辉煌的怀念,也抒发了对这个国家在夹缝中生存的感慨。歌手赵蕾演唱的《故国在梦中》是大型纪录片《中山国》的主题曲,这部纪录片从2015年开始筹备拍摄,历时3年,于2018年9月在央视首播,之后又多次轮播,并被译为英文版向全球播出,引发了中山国热。这首慷慨激昂的主题歌也随着纪录片的热播不胫而走,不断传唱。

田营月隐,中军帐外胡笳声,角楼钟鼓已黯,大军早围城。横槊饮酒,半壶悲歌人欲醉,还是慷慨旧风,留下千古恨。弯月弓刀,铁骑狂飙,英雄血流尽,溅血断骨,地裂天崩,故国在梦中。

——录志平先生作纪录片 《中山国》主题歌

张志平 词

刘礼民 曲

赵蕾 唱

【注释】

1.田营:平山县三汲乡村名,指中山国遗址所在地。

2.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多用于军事号令。

3.横槊:指横持长矛或形容气概豪迈。

4.故国:指古中山国。

■ 诗 作 者 :张志平

■ 书法作者:杨长振,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硕士。

如果说第一篇章“最忆西柏坡”和第二篇章“故国中山情”是张志平先生工作足迹的记录,那么第三篇章“谁有我家乡风韵”就是他穷尽一生的追寻。志平先生行走平山三十余年,走遍了这片土地的沟沟坎坎。对平山,他怀着一腔燃不尽的热情,这片土地上的厚重历史、传奇故事、秀美风景,都化为他笔下的文字。在这一篇章中,有发自内心深处的问:《家乡是什么?》,朴实的语言描绘着家乡诗一般的生活。《共产党是什么?》 作者没有喊口号,也没有讲道理,而是用发生在平山大地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作注解,娓娓述来,感人肺腑,贴近生活,讴歌英雄,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寸 草 心

番吾源头何处寻,

先商发轫根脉深。

表里山河英雄气,

故国中山慷慨生。

嘉阳城里旧城廓,

乡愁梦中尽新村。

携来千人访旧事,

知我肝胆寸草心。

【注释】

1.番吾、先商:据《世本·居篇》记载:“契居蕃,封于商,子姓。”关于蕃的地望,一说在蕃吾,即今平山县东黄壁庄水库之中,汉代名番吾。2010年在距黄壁庄水库蕃吾故城遗址5千米处发现大面积先商遗址。考古学家认为石家庄一带就是先商文化发祥地。

2.嘉阳:平山县旧称。平山县史称蒲吾、房山、嘉阳县、西平州等,自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起兼取西平、房山二名之尾字,始称为平山县。平山县地处太行山东麓,靠近五台山。太行山千里奔涌,万山嵯峨,至此山势始平,向东即是大平原。因为处于山地与平原交界处,故称平山。全县总面积2648平方千米。东西长150千米,南北宽处达100千米。全县地形包括山区、丘陵和平原。西部属于山区,是太行山脉,与山西省五台县、盂县接壤;中部为丘陵地带;东部与华北大平原接壤,毗邻灵寿、鹿泉、井陉等县(区)。

■ 诗 作 者 :张志平

■ 书法作者:王志平,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二妹妹爱上三哥哥》讲述了蛟潭庄美丽的姑娘银兰子与八路军班长赵三子之间凄美悲壮的爱情故事。丝弦《滹沱两岸是家乡》、民歌《你走你的山梁,我走我的沟》和霸王鞭《平山小吃》都是将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新的文化内涵的典范。

演出照:赵丽娟演唱《你走你的山梁,我走我的沟》

演出照:平山镇南贾壁第二小学表演霸王鞭《平山小吃》

特别是方言朗诵《其实没什么》,既是志平先生的心血之作,又是神来之笔。作者对平山旅游情有独钟且研究很深,早在1999年就创作出版了《石家庄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研究》一书,他把平山诸多旅游胜地集合在一起,巧用“旅游局长发言”的形式表现,并特意邀请开朗诙谐的张大平主任用平山方言朗诵,赢得了满堂彩。

演出照:平山县人大原主任张大平方言朗诵《其实没什么》

《乡恋》组诗是张志平先生在平山村庄考工作中写下的几百首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2017年10月,由张志平先生倡议,平山县委、县政府批准,县政协组织领导,村庄考办公室具体实施的大型历史、地理及文化调查工程“平山村庄考”正式启动,在全县717个行政村中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其宗旨是“为平山写史、为村庄立传、为子孙寻根”。三年来先后有2000多名志愿者踊跃参加,成果显著。“寻史更觉韶光贵,溯源陡增怀乡情。不要人夸颜色好,留下村考说古今。”村庄考志愿者无愧“现代平山团”的称号。

平山这片土地是红色的,是绿色的,也是有温度的。在张志平先生任总策划和总撰稿的大型纪录片《平山记忆》中,充分展现了这片土地“代代出英雄”的非凡风韵。伴随着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曲《太阳一出东方红》,整场节目缓缓降下帷幕。但是平山故事仍然会继续讲述,平山声音仍然会不断传播。

(文 / 柴婷婷)

演出照: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艺术团团长姚军演唱《太阳一出东方红》

摄影:卢白子、李灵巧、闫新华、李君放

组图设计:薛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