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中生家長羣聊“早戀”,截圖曝光!我看到了讓人窒息的一幕

01

網絡某博主曾發佈過一張圖片投稿,是一張家長羣的聊天記錄截圖,家長們正在討論學生戀愛:

家長禁止高中生談戀愛,並沒有問題,畢竟高考就在眼前,正是奮鬥的時候。

但必須保持一米距離,否則舉報,就純屬矯枉過正了。

其實家長不必將早戀視作洪水猛獸。

孟子曾說:“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

小時愛慕父母,長大後對異性產生朦朧的好感甚至依戀,這是自然的規律。

他們也沒想太多,只是單純的小歡喜。

這種懵懂情愫大多無疾而終,很多年以後,再回憶起來,是青春歲月裏一抹淡淡的粉色。

這是世間最常見不過的事情。

聰明的家長會尊重孩子的心情,幫助他們體面地釋然。因爲他們知道,孩子的自尊意味着什麼。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接近成年人的體魄,開始強調個人尊嚴、私密空間、精神追求,心理也在突飛猛進地成長,但並不成熟。

如果在這段敏感時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02

近日,一段令人極爲痛心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開來,一名14歲男孩因爲在學校玩撲克牌,被老師要求請家長,母親在教學樓的樓道扇了他兩耳光。

兩分鐘後他爬上欄杆,縱身躍下,最終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生與死,只相隔兩分鐘。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就此分崩離析。

悲劇發生以後,網友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孩子的自尊心:

在學校、外面就不要打孩子了……真的挺傷自尊心的。
被這樣當衆扇耳光應該很難受吧,多傷自尊啊……
母親的做法很傷自尊。

悲劇已經發生,這樣慘烈的教訓,應該讓所有家長警醒。

孩子首先是有着獨立人格的個體,其次纔是你的孩子,縱然他們正在成長的時間軸上大步奔跑,他們終究還只是孩子。

即便是成年人,也難以忍受自尊心被示衆式地羞辱!

如果在成長的初階段就得不到足夠的尊重,也許一個轉身,就是一生!

孩子在學校玩撲克,家長生氣,是人之常情,她的憤怒可以理解,但她的教育方式,實在太過嚴厲。

過嚴的家教不一定能打造出一個十全十美的“別人家的孩子”,相反,它可能會成爲孩子一生揮之不去的陰霾!

在微博上,有一個討論度很高的話題:

#從小家教很嚴是怎樣的體驗#

話題之下,苦水濤濤:

過嚴的家教給孩子留下的創傷,伴隨了一生。

就像勒在小樹上的鐵絲,哪怕日後樹高千丈,鐵絲依然深深地嵌在肉裏,彷彿靈魂上的緊箍咒,如影隨形。

作爲孩子,他們沒有選擇,不能自主選擇家境的貧寒與富裕,也不能自主選擇父母的開明與古板。

他們呱呱墜地的時候,只要有喫有喝就心滿意足了,但他們會長大,他們開始渴望尊重和愛,但很多的家長,只願意給予愛。

而這種愛還是停留在初級階段:我負責衣食住行,你負責乖乖聽話。

尊嚴,不應該成爲孩子眼中的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

03

有的家長會覺得少數極端的例子並不能說明什麼。

其實,自尊心對人生的影響舉足輕重。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詹姆斯·萊爾德曾做過這樣一個心理實驗:

讓實驗參與者填寫了一份關於自尊心的調查問卷,然後將他們隨機分爲兩組,一組必須舉起砝碼,另一組必須喫活蚯蚓。

接着,讓兩組成員再完成一份自尊心調查問卷。

結果顯示,喫蚯蚓組的自尊心指數顯著下降!

這個實驗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如果你強迫一個人去做他不情願甚至很牴觸的事情,就會傷害他的自尊心!

有的時候,家長覺得,我是爲了孩子好。可在孩子看來,你就是在逼他喫蚯蚓。

儘管他捏着鼻子做了,但並不意味着心悅誠服,相反,他的自尊心在搖搖欲墜!

這個實驗還有後續:

當喫蚯蚓組的參與者準備喫蚯蚓時,工作人員突然出現,讓這些人自己選擇舉砝碼還是喫蚯蚓。

按照我們的想法,這些人應該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舉砝碼,但竟然有80%的人選擇繼續喫蚯蚓!

這些自尊心受到打擊的人,並沒有選擇更好的出路,他們潛意識裏認爲自己應該遭受這一切,哪怕是生喫活蚯蚓!

自尊心受挫的孩子在面對打擊時,極可能不會做出任何反抗,而是選擇逆來順受,隨波逐流,不停地討好依賴他人,來維持心理的平衡!

甚至在腦海裏某根弦崩斷的時候,他們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宣泄壓抑!

這種惡性循環簡直令人毛骨悚然!

04

那麼,怎麼做,纔算是尊重孩子?

這個話題一直爭論不休。

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各路“專家”橫空出世,各佔山頭,滔滔不絕,但歸根結底,執行家庭教育的還是家長自己。

成敗得失,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著名教育家梁啓超在家庭教育上可謂人生贏家,九個兒女,都成了各自學術領域裏的傑出人物,其中還有三個成爲院士。

在他的教育理念裏,對兒女的尊重始終擺在第一位。

他曾希望次女梁思莊學生物,但梁思莊對生物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梁啓超得知後,給女兒寫信,表示尊重她的選擇:

“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爲什麼不早同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梁思莊最終成爲著名圖書館學家,任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

從這段親子對話中,我們可以發現,梁啓超將自己擺在一個參考與顧問的角色上,提供參考,給出意見,但決定權在孩子的手上!

就像路邊的一根路標,指出一條路,但並不遮擋其他的路。

家庭教育正應該如此:在法律與道德的框架內,給予孩子最大的尊重,就讓他沿着自己選擇的道路前行,哪怕跌跌撞撞,甚至頭破血流,都是自己的選擇。

失敗了,學會承擔;成功了,享受喜悅!

有的家長會說,明明我這裏有一條捷徑,爲什麼他不配合呢?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俗語也說:強扭的瓜不甜。

家長再關愛孩子,也無法感同身受,況且,青春期細膩而青澀的心思,家長體會不來,也感受不到,如果強硬地指定,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只會給孩子帶來陰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