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的寶寶只想躲在角落怎麼辦?

寶寶不肯自己喫飯怎麼辦?

家有睡渣怎麼辦?

特級教師、市教育學會幼教專業委員會主任黃瓊,特級教師、市早期教育指導中心主任茅紅美,市政協委員、中國福利會託兒所所長方玥,市教書育人楷模、黃浦區思南路幼兒園園長吳聞蕾。昨天下午,這支“幼教天團”共赴由上海市教育學會、新民晚報社主辦的外灘教育論壇“幼有善育 奠基未來”專場,爲關愛、呵護“最柔軟的羣體”獻計獻策。

“善育”先從家庭做起

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導中心主任茅紅美認爲“善育”應該起源於家庭

茅紅美認爲,“善育”首先應該起源於家庭和家長,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包括肢體的親密交流,給到寶寶的是一種安全感。父母要給孩子成長的寬鬆環境,要學會等待,讓孩子自己在模仿中熟練掌握生活的技能。寵愛和溺愛都是在剝奪孩子正常長大的機會。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過程中的一種社會關愛的遞進。

思南路幼兒園園長吳聞蕾提醒家長和老師讀懂每個孩子

吳聞蕾表示,讀懂孩子也是很難的,因爲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小班入園剛幾天,有個小男孩就一直躲在大樹下,始終低着頭,目光一直迴避着老師。面對這樣的情景,老師是應該主動地靠近這個孩子,主動地去安撫他呢,還是應該讓他暫時擁有一個獨處的空間,給他一個融入集體生活的情感坡度,這需要老師去很好地讀懂每個孩子。”她說,還有些寶寶剛入園時就是怕睡午覺,因爲午睡的時空變了,跟他在家裏不一樣了,連小牀也變了,硬要讓他閉上眼睛,他就會感覺不安全。這時,老師要通過引導,讓孩子先喜歡上自己的小牀。

放手孩子學會成長

在中福會託兒所裏有個“小農莊”,老師會跟孩子們一起商量,到了什麼季節該種什麼菜了,孩子們也會不斷地去觀察幼苗一天天地在長大,還會去捉蟲、澆水。食堂裏的生鮮蔬菜,也會讓孩子去看一看、摸一摸,看看到底是長啥樣的,這樣,孩子們喫起飯來也會格外的香。

中國福利會託兒所所長方玥希望家長敢於放手

方玥說,學前教育階段,老師和家長都要善於放手,讓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學會自己成長。以喫飯爲例,建議給寶寶自己一把調羹,家長手裏也可以拿一把調羹,讓寶寶自己一小勺一小勺地喫,家長拿的調羹可以作爲一種輔助,但不是一口一口地去喂。有趣的是,方玥還讓老師們做了個小調查,發現大多數新入園的寶寶是牽着家長的手走進校園的,但有10個孩子是家長抱着進來的,一刻也離不開家長。而且,還是這10個孩子,無一例外地在喫午飯的時候哇哇大哭,因爲,他們根本不會自己捧着小碗、拿着小調羹獨自喫飯。

“金銀銅鐵”都是寶貝

上海市教育學會幼教專業委員會主任黃瓊強調師長要善於挖掘每個孩子的優點

黃瓊說,很多家長總認爲孩子“不如”自己,總把孩子照料得特別細、特別好。以穿衣服爲例,在有些國家,兩歲的寶寶就開始自己決定第二天穿什麼衣服去幼兒園。這給我們一個啓示,家長是不是也能從穿衣服這件小事做起,跟寶寶一起交流穿什麼樣的衣服、穿多少件衣服,與氣候變化、與身體健康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還比如,同樣兩歲的寶寶,有的很會說話,有的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愛說話,這就需要個性化教育,家長要善於挖掘每個孩子的優點和特長。在幼兒園裏,每個孩子的興趣、需求和特長也都是不一樣的。教育不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培養成金子,社會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金的、銀的、銅的、鐵的都是寶貝,教育就是要造就好每一個孩子。

市教委託幼工作處處長顏慧芬在點評此次論壇時說,本市制定了《上海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和《上海市托育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學前教育已經納入上海的普惠普及民生工程。實現幼有善育,這是這個時代給孩子、給家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要讓“最柔軟的羣體”接受最好的早期教育。但是,學前教育到底要帶給孩子什麼,這是需要廣大幼教工作者和每位家長思考的問題。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王 蔚 陸梓華

攝 影|孫中欽

編 輯| 梁 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