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处川蜀之北,介于关中、蜀中之间,为群山所环绕,中间是汉中盆地,是入蜀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入蜀前,张鲁已经盘踞汉中三十余年。

曹操攻打关陇期间,刘备也趁机入主益州。张鲁所据的汉中,便成了曹、刘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但刘备刚入蜀,人心不稳,而且为了应付孙权夺荆州,并没有及时出击汉中。曹操亲征张鲁,行军至汉中屏障——阳平关。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加上部属鼓动,便投降曹操。

就在曹操入汉中时,刘备已同孙权达成妥协,分三郡给东吴,从南郡、公安等地调兵至江州,准备夺取汉中,但还是被曹操捷足先登。

曹操拿下汉中之初,摆在桌面的有两种方案:一是乘刘备立足未稳,夺取益州;二是见好就收,留下部分兵马据守而大军退还。丞相主簿司马懿建议入蜀夺益州,他对曹操说:

“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晋书》”

但曹操没有听司马懿的意见,感慨地说:

“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三国志》”

曹操

曹操“得陇”为何却不“望蜀”?后人历来有不同评论,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后顾之忧颇多。曹操虽然掌控朝廷最大的话语权,但朝堂上汉臣的势力依旧不容小觑,他时刻警惕着汉臣的攻击甚至政变,因此不愿长期在外。

二、对外还要应对孙权的进攻。建安十九年,孙权亲自带兵进攻皖城,抓获曹操所设置的庐江太守朱光,曹操出动大军反击。但是,这次军事行动,雷声大雨点小。

孙权准备充足,曹操无计可施。就在这时,曹魏汉中前线传来捷报,曹操便带兵攻打张鲁去了。临行前,考虑到孙权可能利用曹军攻打汉中的机会派兵进攻合肥,曹操便留下一道密诏,上面写着“贼至乃发”,交给合肥前线将领。

孙权

当时,合肥的守军,仅仅七千余人,是否能够抵挡孙权的进攻,曹操也没多少把握。他虽然在汉中,但不得不考虑合肥的情形。此外,荆州的关羽,虎视眈眈。一旦曹军入蜀,孙权或关羽伺机而动,曹操将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三、主观上缺乏进取意愿。八年前,曹操征乌桓时,可谓豪气冲天,但此时的他,已经渐入暮年,壮心已不复当年,尤其在赤壁之战后,其心境也逐渐保守。

四、从关中入汉中已经很难,从汉中入蜀中又是一段辛苦路。何况,刚刚平定陇右,羌人并未完全依附,汉中初定,根基也不稳固,骤然前进,粮草军需难以为继。如果曹操入蜀,刘备据守险要之地,会使曹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刘备

于是,曹操以夏侯渊为都护将军,都督张郃、徐晃镇守汉中,自己率主力回到中原,行前还将大量汉中百姓迁入关中。曹操此举,看似稳妥,其实也失去一次入蜀的良机。“既得陇,复望蜀”,从各方面来看,有很大的可行性:

第一,军事上占有优势。曹操攻克汉中后,益州震动。蜀臣杨洪后来说诸葛亮增兵刘备时曾说:

“汉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发兵何疑——《资治通鉴》”

可见,曹操控制汉中,实际上已经将益州的北方门户控制在手,形势极其有利。曹操征讨张鲁时,正是看中孙权与刘备的矛盾已经激化。刘备与孙权达成妥协前,相当一部分军事力量都在争取江陵,曹操有数月的时间,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地位。

曹操

第二,从地理形势来看,蜀道固然难,但并不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曹操攻克阳平关,取得汉中,实际上已经遏制住“益州咽喉”,然后,即可避开大巴山、米仓山艰难之处,沿着嘉陵江谷地南进入蜀。

事实上,曹操带主力退还后,魏将张郃随即按曹操的意图,带兵进入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于汉中”,甚至一直打到宕渠,只是“为备将张飞所拒”,才退兵南郑。宕渠就在今天的四川渠县,地处达县地区西南部。可见,张郃的部队已经到了益州腹地,他们并没有因为蜀道困难而进退。

从另一方面来看,张郃还兵南郑路上,蜀军接着又向汉中进兵,同样没有遇到地形地势困难,即到达阳平关。

张郃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入蜀地理形势艰难,断不至于难到无法用兵的程度,何况当时还无劲敌把守险要关隘。

第三,虽有后顾之忧,但并不可怕。朝廷上,经过曹操的多次整顿,汉臣已经基本清理,剩下的仅仅只是一点“杂音”,构不成要害,大多数人都成了曹操的“粉丝”。

羌人未必诚心依附,但尚不威胁后方。因为在历史上,羌人极少主动进攻中原,多为被动出击。夏侯渊曾受命讨伐马超、韩遂,为了打击辅助力量,才进攻羌人。当时,韩遂已死,马超已逃,羌人虽多,但诸部多投降曹操,并未形成联合的反对势力。所以,就当时的形势而言,羌人不会贸然行动。

第四,曹操阵营的司马懿,乃人中龙凤,其智不亚于卧龙,认为“望蜀”机不可失;颇有军事才能的刘晔也认为,应该“因其倾而压之”,富有远见地指出如果不取,“必有后忧”。可以说,当时主张入蜀的皆非常人,他们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审时度势。

司马懿

连刘备阵营的法正也认为,以曹操的力量,占据汉中后,完全可以“因此势以图巴、蜀”。正因如此,当他得知曹操率大军撤退时非常高兴,立即对刘备说:

“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三国志》”

总结:曹操既“得陇”却不“望蜀”,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正如司马懿所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此以后,刘备、诸葛亮迅速夺取汉中,并始终将汉中作为战略要地,紧紧地守住益州的门户。曹魏则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从外线主动进攻转为内线被动防御,以至于不仅失去伐蜀的机会,而且关中也陷入威胁,从而为子孙后代统一大业留下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