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讀史使人明智,還可明得失而知興替。這是因爲萬象更新卻不離其宗,我們總能在歷史中找到相似的情形來探求經驗和教訓而避免重蹈覆轍。而古代歷史中更是無奇不有,讓人歎爲觀止卻又欲罷不能。而古代歷史中關於孝的歷史故事更是引人入勝,然而是非黑白相輔相成。其中有這麼一家人,因爲兒子太過孝順而全家齊手想將其置於死地,如此匪夷所思聞所未聞,但結局卻大爲意外,讓人難以置信。

要說古代歷史記載中最爲孝順的人怕是非舜莫屬,作爲二十四孝中的首孝,他的故事聽起來當真是刻骨銘心。作爲後世人人稱頌的聖人,他的出生卻很卑微,雖爲五帝之後但終究五世而成庶人,不僅家庭貧困,家人也時常虐待他。父親是盲人而且性格暴躁,生母更是早早離他而去,隨後父親續娶還生了個弟弟。歷史記載”父頑、母囂、象傲“,簡單的六個字生動地體現了舜所處的環境,然而這些情況並不稀奇,即使當下也未嘗沒有。不過舜的一味忍讓使得他們開始變本加厲。其父老來得子,更是寵愛有加,而繼母兩面三刀總想獨佔家業,弟弟桀驁不馴更是絲毫不將兄長放在眼裏。三人終於串通一氣,要殺了這個”眼中釘“。

然而面對狂風暴雨的蹂躪,舜依舊絲毫沒有逾矩,面對父母的百般刁難,他始終孝順恭敬;面對弟弟的無理挑釁,他仍舊友善如初。使得三人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理由下手,長此以往反而成全了舜,使得他的孝行不脛而走,成爲村裏人人稱道的榜樣。後來堯帝選拔人才想從中找到合適的繼承者,而舜所在村落的族長無疑將舜推薦給了堯。再聽了舜的事蹟後頗爲驚訝,決定以兒女下嫁以考察其德行是否屬實。結果不言而喻,他不僅讓妻子同樣孝敬父母愛護其弟,還事必躬親帶領百姓耕山建屋並禮樂教化蔚然成風,使得許多零散的村落相聚而居以至於都邑。看到如此能幹品行端正的堯帝喜不自勝,還親賜牛羊布衣,爲其修建倉房。

這無疑讓家中三人更爲妒忌,財貨置於前再也顧不上其他,終於趁着舜修補屋頂的時候點火燒倉,眼看命懸一線,舜靈機一動藉助身旁遮陽的斗笠才得以落地不死。其父眼看此計不成,心下又生一計,趁着舜掘井找水的時候突然封土於上,隨後將其活埋。事後,三人瓜分舜的財產,弟弟霸佔了舜的兩個妻子和財物,其父母則瓜分了舜的倉房和牛羊,三人陰謀得逞興高采烈。然而沒過多久,舜又出現在他們面前,原來舜有了前車之鑑所以挖井的時候多挖了一條通道,當日事發之時他便從通道中逃生。在外躲藏之時心有所想,最終確定再次回到家中,而且孝行更爲謙恭誠懇。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們三人非要殺舜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後來結局如何?不過史書只將三人作惡的經歷詳加描述,對於後來只是一筆帶過,爲何如此不得而知。不過在《竹書》中的記載卻讓人大跌眼鏡,據說當時堯帝的位置共有三方人覬覦,分別是放齊支持的丹朱也就是堯的兒子、驩兜支持的共工以及四嶽支持的鯀,而其中勢力最弱的便是丹朱,爲了能讓丹朱順利繼位,堯採取了迂迴策略,先扶持聲望正隆的舜繼位,讓舜幫助丹朱建立名望隨後禪讓於他。而《史記》中也有舜禪位給丹朱的記載。無奈舜深得民心,丹朱成了空殼,堯只好私底下做些手腳,而暗示瞽叟並鼓勵象取而代之也不無可能,這也是爲什麼三人非要殺舜的原因。後來舜稱帝以後,三人見大勢已去而一改往昔態度。

歷史記載舜六十一歲回鄉看望父親時候依舊恭敬謹慎,可見其父應當是長壽而且善終的,推及其兄與繼母應當也是如此。有人說舜作爲帝王將相,對於籠絡人心自然瞭然於胸,而原諒三番五次要他性命的人無疑是最成功的案例。當然,無論是陰謀還是臆測,聖人之所以萬世稱頌正是世人的認可,只要有益於百姓的福祉,陰謀陽謀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