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秋膘”民俗

進入秋天,天氣開始轉涼,我國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

是說,夏天天氣炎熱,人們普遍存在“苦夏”現象,即食慾不振,偏愛沒有營養的清淡食物,導致營養欠缺,體重下降。

等到秋天,天氣轉涼,胃口大開,人們特意喫一些像燉肉、烤肉、紅燒肉等“好的”,以“以肉貼膘”把苦夏造成的身體“虧空”給補回來。

在有些地方,爲了喫這頓好的,甚至會專門舉行某些特定的儀式,強化“貼秋膘”的重要性。

貼秋膘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真的有益於健康嗎?

“貼秋膘”,不僅是一種民俗,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實際上,隨着天氣的轉涼,人們的食慾自然增加,即使不特別喫好的,我們的體重也會擋不住地蹭蹭地往上竄。

也就是說,“添秋膘”不僅是一種民俗,首先是一種自然現象。

關於這一點,筆者在前面已經做了詳細介紹:“貼秋膘”首先是一種自然現象?從人們爲什麼會“苦夏”說起

簡單來說,我們的食慾中樞下丘腦內存在溫度敏感的神經元,對溫度極其敏感。

夏日高溫可以造成身體核心溫度的升高(體現在以出汗達的形式加快散熱)。核心體溫的升高可以刺激溫度敏感神經元通過發送信號來抑制食慾,減少食物攝入來維持能量平衡,這就是無論環境高溫還是劇烈運動出汗都會抑制食慾的具體機制。

相反,秋天氣溫下降,相應的食慾就會增加,進食量自然也會增加。

這不僅得到醫學實驗的支持,而且得到大量流行病學調查的驗證。

“貼秋膘”補回來的是什麼?

我們知道,成年人身體不再繼續生長,進食攝入的營養物質主要是爲了爲生命活動補充能量,就如同給汽車加油一樣。

這樣,每天攝入食物含有的熱量必須與每天生理活動消耗的能量一樣多。

如果食物攝入不足,身體就會動用儲備能源,即消耗脂肪。脂肪消耗就會出現體重減輕;長期進食不足甚至會出現消瘦。

相反,如果喫進去的食物熱含量多於消耗,這些能量物質就會轉化成脂肪加以存儲,以備不能進食時爲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長時間攝入大於消耗,脂肪存儲過多體重就會增加,身體開始發福長胖。

不論我們喫什麼,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們的身體並不會多存儲脂肪以外的其他營養成分。

我們喫的無論是蛋白質,脂肪,還是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除了補充身體的消耗和分解,多餘的都會進入共同的代謝途徑最終轉化成脂肪。

也就是說,不論是作爲自然現象,還是民俗儀式,“貼秋膘”給身體補充的只有脂肪,而不會是其他任何東西。

貼秋膘有利於健康嗎?

在過去食物缺乏的年代,營養不良普遍存在,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據WHO的資料,即便今天,世界上由於食物匱乏引起的營養不良仍然是造成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我國,結束食物短缺不過是最近40年的事情。

就整個人類史而言,食物短缺是主基調。

人類祖先就是在主要是飢餓,偶爾過食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因此,將多餘能量轉化爲脂肪並加以存儲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的一大生存優勢。

因此,在長期的飢餓中,胖意味着健康,瘦意味着疾病。

人們見面的寒暄。“又長胖了”是一種恭維,意思是說對方生活優渥,身體健康;相反,“看你,又消瘦了許多”則往往是至親之間的關切和擔憂。

這一點單純從漢字的構成就足以說明:

人體正常組織器官漢字名稱大都帶有胖字的月字旁,而瘦的偏旁則是象徵疾病的病字旁。

根據研究,一個70公斤體重營養良好的成年人,身體儲存的脂肪可以供身體3周到3個月的消耗。就是說,即使1、2個月不喫任何食物,營養狀況好的人也不會餓死;相反,消瘦的人,如果沒有食物補充,體內儲存的脂肪很快就被消耗殆盡,然後開始消耗作爲身體和器官基礎構成的蛋白質,隨着蛋白質的消耗,身體機能會很快喪失,然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

由此可見,在飢餓年代,儲存脂肪長胖對我們是何等重要。

另外,秋天增加皮下脂肪的存儲,也有助於進入冬季後更好的禦寒。

因此,在食物缺乏年代,注重在秋天改善飲食,增加脂肪儲備的確有助於保障健康。

但是,在食物不再缺乏的今天,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食物短缺已經不是主要矛盾,而超重和肥胖已經成爲一種普遍的流行病和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已知,肥胖是目前世界人口第五位死亡原因,而且是前幾位死亡原因,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和阻塞性肺病的危險因素。

今天,肥胖已經成爲一種危害廣泛的疾病。

因此,均衡飲食,積極體力運動,防止肥胖纔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樣看來,對於原本營養正常的人們而言,貼秋膘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況且,所謂“一口吃不出個胖子”。

指望喫一兩頓好的,實際上也不會增加多少脂肪存儲;真正能能讓我們在秋天長胖的是自然的“貼秋膘”現象。

因此,對於現在絕大多數人們來說,到秋天不但不應該主動“貼秋膘”,反而應該警惕自然的“貼秋膘”現象,注意節食纔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