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十分害怕战争继续,决定不惜代价向日本求和,李鸿章作为清廷全权代表被派往日本议和,在慈禧授意下,最终跟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不但规定清政府要向日本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还要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虽然条约的规定让人出离愤怒,但由于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灭,中国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翻盘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个屈辱的事实。

然而,就在清政府准备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之前,奇迹发生了,沙俄出手了,他联合法国、德国向日本提出通牒,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干涉,要求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主权要求。

本来日本原计划一口气鲸吞中国的台湾和辽东半岛,但由于当时日本与沙俄等三国的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所以在接到通牒后,经过短暂的商议就审时度势地做出了“对三国完全让步,对中国寸步不让”的策略,放弃了对辽东半岛的要求。

在得知沙俄出面干涉调停,最终保住了辽东半岛后,不但中国老百姓感动得涕泪交加,朝廷内外更是一片赞扬。

那么,沙俄主动联合德、法两国对《马关条约》进行干涉,帮中国保住辽东半岛,是出于“大国使命”,维持正义吗?

显然不是,沙俄有自己的小算盘。

出于维护沙俄远东利益的需要,他们在中日签署《马关条约》后当天,迅速做出反应,由外交大臣洛巴诺夫在圣彼得堡出面召集德、法驻俄大使,准备共同出面干涉。

6天之后,三国大使以备忘录的形式正式向日本外务省递交了最后通牒:“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并限定日本政府在十五日之内做出答复。

沙俄这么做,绝非出于维护正义,而是考虑到一旦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势必影响到其在远东的利益。沙俄财务大臣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就直言:日本的扩张将会“直向我们逼近。我们沿海领域与日本国境,至今皆系以海相隔”,而日本如果占据辽东,则会“筑其利益基础,同时该处大陆又为我们最紧要的利益所在”。

这个“最紧要的利益”,正是指连接俄罗斯远东和欧洲部分的大动脉,当时已经修到外贝加尔赤塔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时决定修建的,但由于工程浩大、资金困难,直到亚历山大三世去世时,才修到外贝加尔的赤塔。

从赤塔开始,西伯利亚大铁路有两条线路可以选择,但俄国一致选择了贯穿中国黑龙江、吉林两省直接南下至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个方案。因为从经济上看,能让“弗拉迪沃斯托克成为满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港口”,为俄国带来源源不断地经济利益;从军事上看,这条铁路“能让俄国在任何时候在最短的路上将自己的军事力量运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集中于满洲、黄海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

但如果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直言不讳地提出在中国领土上“借地修路”的方案,肯定会遭到拒绝。就在这时,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给了沙俄机会。

他们主动出手干涉中日《马关条约》,帮中国保住辽东半岛,并表示愿意与清政府结成同盟,承担对日防卫的义务。后来,在与清政府经过几轮谈判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俄国签署了《中俄密约》,同意“借地修路”,而俄国也愿意承担对日防卫之义务。

从表面上看,俄国此举是出于正义使然(见他们对日最后通牒)。而其实质是,他们只想利用清政府“联俄掣日”的急切想法,实现自己在远东的战略利益,而对承担对日防卫义务并不在意,这在他们随后的谈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