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医学是有局限性的,但追求科学进步的脚步却永不停歇。2020年,北医三院又有一批新的医疗技术,经过严格的审批和长期观察,转为常规技术普及应用。新技术带来新的希望,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技术都有哪些吧~

项目团队

北医三院消化科

2020年医疗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技术名称:ERCP技术拓展的新探索——内镜下乳头成型术

项目负责人:黄永辉(后排左六)

团队成员:常虹、闫秀娥、姚炜、王迎春、张耀朋

从1名患者的治疗经历谈起

小车虽然只有40岁,却是医院消化科的“常客”了。几年前,因为急性的高烧(39.5度)、腹痛、眼睛和皮肤发黄,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小车被紧急送到了医院,经过抽血、CT、MRCP等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最后发现是胆管内的小石头(胆管结石)在作怪。胆管结石堵塞胆道,使胆汁流出不通畅,引起了“急性胆管炎”。医生迅速给他做了ERCP胆管结石取石手术,之后体温很快恢复了正常,腹痛消失,皮肤、大便、小便的颜色也变得正常。小车顺利出院回家。

本以为手术之后可以高枕无忧,没想到距手术仅1年的时间,小车再次经历了同样的一幕,又出现了高热、腹痛、皮肤发黄,检查后仍然提示“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进行了第二次ERCP取石手术。

在此之后,3年的时间里,他又反复发作了3次。直到他来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求助于消化内科内镜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全国消化内镜协会常务委员黄永辉教授。黄教授考虑到以往的反复ERCP取石,对乳头括约肌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是造成小车反复胆管结石发作的“罪魁祸首”,为小车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即在ERCP取石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了“内镜下乳头成型术”,“缝合”了扩张的十二指肠乳头。

术后至今已经3年过去了,小车未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技术内容

ERCP下胆管结石治疗中,为了能够顺利的把大结石从胆管中取出来,必须切开胆管开口附近具有“门卫”作用的乳头括约肌。这势必造成乳头括约肌的损伤,失去其能按照生理需求收缩/舒张,调控胆汁流出的功能。进一步引起急性胆管炎,反复的胆管结石复发、胆管狭窄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和后续问题。

内镜下乳头成型术,能够在保证胆汁流出通畅的前提下,利用内镜技术,用“夹子”对切开的乳头括约肌进行“缝合”,使“门卫”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此项技术适合哪些患者?

胆管结石,需进行ERCP取石的患者。

显著降低ERCP胆管取石术后复发性胆管结石、胆管炎的风险。

降低术后胰腺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由于降低复发性胆管结石发生率,减少了ERCP操作次数,减轻患者痛苦、节约时间,最大程度的保护患者的经济和健康利益。

文 | 消化科 王迎春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