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 ,中原地区的老百姓深受四害的侵扰,究竟是哪四害呢?水旱蝗汤,其中的旱蝗是自然灾害,干旱与蝗灾致使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一带粮食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而水主要是因为1938年,蒋介石为了阻止黄河以北的日军南下进攻武汉,竟然命令部队炸开了黄河花园口大堤,致使河水淹没了河南、江苏、安徽等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万人背井离乡,这是蒋介石人为造成的一次灾难,那么四害中的“汤”,指的就是我们要谈到的这位抗日将领,他的名字叫汤恩伯。

他不是抗日将领吗?在台儿庄战役中,正是他率领部队在台儿庄最危急的关头攻击日军第十师团左翼,台儿庄战役才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了大捷,那么为何他会被称为四害之一呢?

我们无法否认汤恩伯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然而也没法不正视他给河南人民带来的灾难,原来汤恩伯率领的部队军纪非常差,在电影《1942》中有一个国民党将领,不顾老百姓死活,汤恩伯与这位将领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放任部队沿途疯狂抢掠老百姓的粮食,他还有这样一套歪理学说,他为老百姓保家卫国,老百姓就应该为他牺牲,所以河南老百姓把他称之为“四害之首”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就这样一位不考虑老百姓的将领怎么就能成了蒋介石的心腹,怎么就成了统兵数十万的抗日将领呢,汤恩伯并非黄埔军校出身,而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当时蒋介石用人的原则是任人唯亲,除了原先手握重兵的军阀将领外,黄埔军校毕业学生都是蒋介石重用的人才,而汤恩伯当时一无兵,二无黄埔军校学历,怎么成为了炙手可日的将领呢,这还要提及一个人,被汤恩伯多年奉为“义父”“恩师”的人,他叫陈仪。

说起陈仪,他的发迹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他是蒋介石东渡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蒋介石回国后正是靠着这些人的支持才继承了孙中山的衣钵,蒋介石自然不会亏待这些跟着他一起征战的国民党元老,对于陈仪举荐的人,蒋介石自然也是刮目相看,汤恩伯能成为蒋介石嫡系将领全靠陈仪的举荐,另外也是陈仪劝说汤恩伯东渡日本士官学校“镀金”的,汤恩伯把陈仪当作再生父母也就不难理解了。

汤恩伯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受重视呢?还是台儿庄战役,当时指挥战役的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而汤恩伯是第20军团军团长,下辖52、85、75三个军,是当时抵抗日军第十师团兵力最多的部队,为了防止日军第五师团驰援第十师团,汤恩伯一直是在台儿庄东北方向的山区驻扎,伺机监视日军第五师团的动向,而台儿庄即将被日军第十师团攻陷时,李宗仁命令汤恩伯奉命出击,竟然指挥不动,汤恩伯叫嚣道时机未到,实则是为了保存部队实力,直到李宗仁上告到蒋介石,在蒋介石的严令下,汤恩伯才全线出击,击溃了日军第十师团,此临阵违抗军令,在战后竟没有受到蒋介石的严责,反而更受重视,这让李宗仁深感不爽。

汤恩伯并没有将自己的崛起完全归功于自己的恩师陈仪,要不然也不会发生后面的故事,陈仪是一个比较开明识时务的将领,这在国民党军事体系中算是一个正面人物,在解放战争末期,他曾经劝过蒋介石对于失去大陆的统治要看开,1948年8月陈仪担任了浙江省政府主席,曾下令释放了蒋介石下令处决的100多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淮海战役中也是他规劝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使得杭州免于战火的摧残,蒋介石远赴台湾后,他曾密电汤恩伯,争取汤恩伯的起义,像傅作义那样,和平解放京沪杭,然而汤恩伯表面上答应,转眼便将此事告知了蒋介石。

闻听此事的蒋介石勃然大怒,密电将陈仪抓捕,押送至台湾,在台湾陈仪拒不认错,被蒋介石下令枪决,而汤恩伯也成了出卖恩师,忘恩负义的小人,在后来的日子里汤恩伯在国民党中的日子并不好过,没人愿意与这位忘恩负义的人打交道,后来旧伤复发去日本看病,在医院里病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