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腰痛、腰椎間盤突出等毛病,很多人會覺得這是“老年病”吧。畢竟小時候跟爸媽說自己腰疼,大人們總是不屑:小孩子哪裏有腰。

而近年來,孩子得腰椎病已不稀奇,而且越來越低齡化。 近期,泉州市正骨醫院就接診了幾例少年兒童患者。其中,泉州13歲初中生小兵(化名)屁股疼得厲害,8歲的小東(化名)跛腳走不了路,他們都被查出腰間盤突出症。

一個屁股疼坐不住一個跛腳走不動 兩少兒都查出了“老年病”

泉州13歲的小兵喜歡打籃球,幾個月前,他開始覺得,有時運動完會屁股疼。起初小兵以爲是打球太猛,累到了,想着休息下就能改善,等好了再繼續打。

但之後,他臀部的疼痛感越來越明顯,不僅坐着和站着疼,連躺着都疼。小兵又剛升入初中,學業壓力開始加重,屁股疼得他坐臥不是,嚴重影響到學習,母親吳女士發現孩子連走路也一瘸一拐。

意識問題的嚴重性,母親帶小兵到醫院就診,CT結果顯示,小兵有腰間盤突出症,並已壓迫到神經。正常人平躺時,腿部能上抬60°以上,而小兵抬個20°就疼得哇哇叫。

吳鉛談主任診斷小兵主要因打球出現運動損傷沒有及時干預,加上學業重久坐不動導致,建議小兵保守治療,先臥牀制動休息,並結合鍼灸、理療等物理治療,而鑑於小兵的病情,建議他2年內都不能做對抗性類劇烈運動。

無獨有偶,前兩週,醫院又接診了一名才8歲的患者小東,再次刷新了吳主任接診的腰間盤突出症的低齡患兒記錄。

小東來就診時也是跛腳,查出他坐骨神經損傷較嚴重。原來小東有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自由搏擊,運動不當導致腰椎損傷。因小東病情較重,治療後也可能留下足尖下垂的後遺症,雙腳的運動功能無法恢復正常。

運動不當和久坐不動 都易誘發腰椎間盤突出

吳主任介紹,腰椎間盤突出主要是腰椎受到的壓力過大所致。以往腰椎間盤突出症常被認爲與運動或勞動不當造成的腰椎損傷密切相關,青壯年爲高發人羣,也傾向於中老年人,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喪失勞動能力。但近幾年來腰突症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門診中也發現了不少初高中學生,甚至也有學齡兒童。

門診中的年輕患者,常感覺腰痛不適,上課久坐後疼痛加重,休息後減輕,在體育活動後或摔傷後出現下肢放射痛,時輕時重。通常表現爲整個小腿內側外側感覺減退,腳背腳底感覺減退,同時踇趾肌力也會下降,就會變成走路走不穩,容易摔跤,總是感覺腿沒有力氣。

“現在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除一天七八節課外,課外還有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學生久坐、坐姿不良、運動少、運動過程中外傷都可能造成此病。”吳主任介紹,低齡羣體出現腰椎間盤突出,主要因運動損傷和久坐不動導致。

椎間盤就像一個“包子”,長在椎骨之間,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其中,纖維環是包子皮,髓核就是包子的餡兒。 如果受到的壓力過大,骨頭間的“包子”就可能會被擠破皮,裏面的餡就可能會漏出來,然後壓迫到神經,出現腰腿疼痛等症狀,即腰椎間盤突出。

保持正確坐姿科學運動 適當做操鍛鍊核心肌羣

吳主任建議,腰椎間盤突出,即便通過治療緩解了腰椎間盤突出的各種症狀,患者後續如不注意康復,仍有很大概率復發。俗話說:治已病不如治未病,建議要以預防爲主。

現在的年輕羣體推崇健康生活,熱衷各種運動方式,但鍛鍊方式選不對,或是沒有做好防護,反倒會適得其反,導致運動損傷多發。

吳主任表示,市民在選擇運動項目時,要根據身體素質、運動強度等科學選擇,尤其是負重性和對抗性的運動項目,最好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科學鍛鍊,避免損傷。

而據瞭解,當人平躺時,“包子”承受的壓力大概有30;當人站立時,“包子”的壓力會增加到70;當人坐直時,這個壓力會變成120;如果弓着腰、歪歪斜斜地坐着,這個壓力會更大。

人在坐着和側躺的時候腰椎間盤受到的壓力遠大於站着的時候,而現在不少孩子體育運動太少,坐的時間太長。保持良好坐姿是最好的預防,不要長時間維持一個體位不動,坐40到60分鐘要起身活動一下,每隔1到2小時要讓頭部和頸部轉動一下。休息時,多做“抬頭”的動作,這樣可以消除學習時低頭做作業造成的頸椎疲勞。

生活中,市民不想年紀輕輕就一把“老腰”,還需要注意,睡太軟的牀墊不利於體表的血液循環,也會引起腰痠背痛。睡覺選擇中等硬度牀墊,久坐時最好在腰部支個墊子減輕腰椎負重。

年輕一代不可自恃身強體健,忽略了腰部保護和鍛鍊。用遊戲愛好者的話來說,腰部的護理就等於是給腰部加個“免傷”,套個“護盾”。“免傷”,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避免腰部受傷。因爲腰部受傷,往往都伴有後遺症,影響腰部整體功能。日常中要適當進行核心肌羣鍛鍊,強化腰部力量和功能,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的發病率。

核心肌羣鍛鍊

1、腰椎屈伸循環鍛鍊

患者採取跪位支撐,雙膝關節分開與肩同寬、雙手、雙大腿與牀面垂直,自然呼吸,緩慢將頭低下同時腰背向上拱起致最大角度後,再緩慢將頭抬起同時腰背向下彎曲至最大角度,如此重複做10個循環。

2、四肢蹲位下肢伸直

患者採取跪位支撐,雙膝關節分開與肩同寬、雙手、雙大腿與牀面垂直,自然呼吸,緩慢將下巴縮回、腹部縮回、保持頸椎至腰椎在同一水平,再緩慢將一側下肢抬起至與軀幹齊平後保持8秒鐘後,緩慢放下回到原來位置,再將另一側下肢抬起重複以下動作,一次訓練10-20次。

3、側橋運動

患者採取側臥位,雙膝關節屈曲90度、臥位側上肢握拳屈肘90度、前臂放在牀面上,自然呼吸,緩慢將下巴縮回、腹部縮回緩慢將臀部抬起至軀幹與雙大腿在同一水平保持8秒鐘後,緩慢將臀部放下到牀面,休息2秒後重復以上動作,一次訓練10-20次。

4、橋式

患者採取仰臥位,雙膝關節分開與肩同寬、屈曲膝關節雙足部放在牀面上、雙手自然放在軀幹兩側,自然呼吸,緩慢將臀部向上抬起至雙大腿與軀幹平齊後保持8秒鐘後,緩慢將臀部放下回到原來位置,休息2秒後重復以上動作,一次訓練10-20次。

5、卷腹運動

患者採取仰臥位,雙膝關節分開與肩同寬、屈曲膝關節雙足部放在牀面上、雙手交叉抱肩,自然呼吸,將下巴縮回、腹肌收縮、緩慢將頸肩部抬起至肩胛離開牀面後保持8秒鐘,緩慢回到原來位置,休息2秒後重復以上動作,一次訓練10-20次。

||來源:早報記者 許奕梅 通訊員張強

||指導醫生 泉州市正骨醫院推拿二科主任 吳鉛談

【來源:東南早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