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呈现出两极对立的情况,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唯一该庆幸的是因为出现了核武器,大家都有所忌惮,没有演变成直接战争。双方只是暗地里拉拢、扶持代理人,还有剑拔弩张的进行军备竞赛。

现在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了,苏联崩塌,美国却越来越强,成了当今的唯一超级大国。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很多,军备竞赛是很重要的一个。

那么这就让人很是奇怪,军备竞赛是双方的国力耗损,为啥苏联被拖垮,美国却跟没事人一样?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国力的差距

军备竞赛比拼的也就是国力,这也是苏联最终输掉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具体来看下双方的差距。

你知道美国是哪一年经济成为世界第一的吗?二战后?并不是,早在1896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就已经超过了英国(那时候不讲GDP),而苏联直到1922年才成立,这时候美国已经当了几十年的世界经济第一了。

在苏联建立后,斯大林推行了非常高效的经济模式,经过了两个五年计划之后成功的完成了工业化,综合国力也节节攀升,1937年时就高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但不幸的是还没怎么稳固,德国人就打过来了。那场大战有多惨烈不用多说,苏联几十年的建设可以说是毁于一旦。

千疮百孔的苏联和未经战火的美国一比,差距就更大了。

苏联最后艰难地打赢了战争,战后也迅速地恢复国力,但一看美国这边就非常气人了。美国就像那种比你帅、比你高、比你有钱等等,总之各种条件都比你好偏偏还比你努力的人。

靠着战争发了波财不说,1944年时看出了趋势早早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让世界来为美国打工。虽然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但美国早有准备,又将美元与石油捆绑,在工业社会石油就是命脉,世界还是在为美国打工。

尤其是苏联这种依赖出口石油创汇的国家,等于是美国人在用苏联的钱来跟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双方的玩法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二、领导的差距

说句实话,苏联的领导人之中真正有能力统治得好这个庞大帝国的只有前几任,当然,这不是说美国相对的总统个人能力就有多好,主要在于双方制度的不同。

苏联的权力高度集中,所以个人能力就显得重要,执政水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国家的走向。

而美国在建国之初就确定了三权分立,总统权力虽然大,但也受到了很多制衡,所以即便总统的个人能力不强,还有一堆人群策群力制定国策。一群人对上一个人,胜率总是要高点。

可以说苏联自从斯大林开始,内外政策基本上都是由着领导人的喜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赫鲁晓夫上台后全面否定斯大林,又强行推广并不很适合俄罗斯的玉米;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又重新恢复斯大林模式。

这样国内的动荡可想而知,平白浪费了众多资源,本就不如美国,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尤其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他想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四处出击,当时凭借着斯大林模式集中发展军工和石油价格上涨让苏联一度呈现压倒美国的气势。

但是美国人很快想到办法,搞出个“星球大战”计划,军备竞赛更上升到了太空竞赛,苏联不得不跟进,完全是在被牵着鼻子走,也让本就不富裕的国家雪上加霜,从而加速了其经济的崩溃。

反观美国却从这个计划中受益匪浅,促进了美国IT此类的新行业发展,让美国的经济更是繁荣,领导人的差距一目了然。

三、国情的差距

当成长到苏联这种体量的国家,能毁掉他的只有自己,其实苏联的毁灭与他的强大原因是分不开的。

苏联把一个在列强中吊车尾的“沙俄”,发育成世界前列的工业大国,跟斯大林模式是分不开的。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在条件相对落后的时候的确是最优选。

但是当国家脱离了贫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遇到瓶颈,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放在这种环境里,斯大林模式反而成了屏障。

其实之后的领导人也都看出来了,历史课本上都学过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一切就在于斯大林模式以及根深蒂固了,在各行各业已经成了纲领,如果要彻底改革,势必会将所有推倒重来,那之后呢?之后该选择什么方式来定标准?

再者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权,就确定了一群领导人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已经与这种模式捆绑在了一起,他们又如何会放弃到手的权力?想要废除困难重重,一个不好反而改革之人被推倒,赫鲁晓夫就是例子。

这种国情之下,几乎是把所有的力量都压在了军备竞赛上,其他方面都成了“矮子”。

而美国自开始就没有这层顾虑,除了三权分立之外,其发展得比苏联要更为成熟。

最终苏联的解体,与特权阶层也有莫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军备竞赛是苏联解体表面上的主要原因,其深层还有更多因素。当然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