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才不会令投资者产生数量恐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会议指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制度规则,落实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法定责任,健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推行内控规范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披露质量。

毫无疑问,上市公司质量高低不仅是资本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投资者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的关键,更是市场能否容纳更多上市公司的关键。只有上市公司的质量越来越高,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的利益回报越来越大,市场的健康度才会越来越高,抗风险能力也越来越强,最终,市场的稳定性越来越好,可接纳和容纳企业上市的空间越来越大。

事实也是,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在上市公司质量问题上一直比较模糊,对质量的要求一直不是很高。从表面看,实行审批制,似乎比注册制要强,要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质量。实际是,审批制度下,可供操纵的空间也很大,人为因素对上市公司的质量影响很大。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垃圾公司在市场兴风作浪,且得不到有效治理,原因就在于,审批制度带给上市公司的危机感不强、退市的紧迫感也不强。更多情况下,只要拿到了市场的通行证,就鲜有退市的风险。即便退市,也可以通过卖壳赚得钵满盆满。自然,上市公司对自身的要求就会越来越低。相反,还能通过与资本等的勾结,不断地掀起上市公司炒作热,让垃圾公司也成为“香饽饽”。

而当企业出现业绩严重下滑后,只要还有资产可卖,还有地方政府支持,哪怕亏损很严重,连续出现亏损,通过变卖资产或地方政府补贴,也能避免被ST和退市。所以,企业就不会关心自己的效益,关心企业运行的好坏,而把重点放在变卖资产、争取政府补贴,甚至弄虚作假上。这样的结果,最受伤的自然是普通投资者,特别是喜欢跟风炒作的投资者,常常成为投机者、炒作者的站台工具,不停地给炒作者站岗放哨,成为标准的韭菜。

正是因为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垃圾股数量过多,投资者信心也在不断地被伤害、被打击,机构投资者大多也成为了投机者和炒作者,甚至通过暗中勾结和进行内幕交易,损害普通投资者利益。前些年,为什么只要新股发行速度加快,市场就会出现下跌,以至于多次出现暂停发行新股的现象。说到底,还是上市公司的质量不高,投资者的恐慌心理较强。

对资本市场来说,能否有效地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关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在于通过上市公司质量的不断提高,垃圾公司的不断退市,才能为数量的增加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不断地拓宽上市的空间和范围。更重要的,一旦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退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了。一方面,已经上市的企业,要想留在市场,并受到投资者关注,就必须不断地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不断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技术和产品,必须有优势、有市场、有竞争力,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否则,就有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对那些想滥竽充数的企业,也会形成有效约束,会把质量放在争取上市的首位,而不是通过财务造假、虚增效益、争取政府税收返还等方式,扮靓业绩,达到上市的目的。而只要采用这样的方式上市的,绝大多数都会在上市后出现业绩大变脸的现象,而监管机构就会依据企业的业绩变动,轻则约谈和质询,重则勒令企业做出合理说明,否则退市。慢慢地,企业对市场的和投资者的敬畏之心就会越来越强。

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对投资者来说,当然是风险变小了,利益受到伤害的风险降低了。随着上市公司的质量越来越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长期投资的理念会逐步确立,炒作和跟风的现象越来越少。对市场来说,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必然带来市场稳定性的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近年来,为什么在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经济增长出现下滑,企业运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市场仍然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新股发行也在加快。尤其是注册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试行,不仅没有带来市场的波动,反而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管层加大了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加大了企业效益的评价,尤其是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成为了监管的重点。因此,在入口环节,尽管审批的力度减弱,企业对自身的要求却在提高,滥竽充数者主动撤退,不再抱侥幸心理。因为,他们知道,纵然依靠财务造假等混进市场,也会最终淘汰出市场,且需要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如瑞幸咖啡,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在监管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的情况下,就成了关键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