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巖

旅遊鞋、衝鋒衣、雙肩背、照相機,這是報告文學作家孫晶巖外出採訪時的標配。5年時間裏,她用田野調查法調研北平抗戰歷史,走訪了北京密雲、延慶、門頭溝、房山、昌平、順義、平谷、懷柔,河北赤城、興隆、淶水、滄州、秦皇島以及天津薊縣等抗戰遺蹟、舊址,寫下40多萬字書稿,在抗戰勝利75週年之際,於今年7月出版了長篇報告文學《北平抗戰祕聞》。

從事報告文學創作33年,孫晶巖出版了16部長篇報道文學、4部散文報告文學集,包括《中國動脈》《山脊——中國扶貧行動》《五環旗下的中國》等。在她的筆下,有西氣東輸工程如火如荼的建設圖景,有各行各業爲2008年北京奧運會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也有汶川地震後孩子們勇敢而堅強的面孔……孫晶巖用樸實而生動的文字,記錄了時代的變遷,也見證了中國的發展。

受到父輩和費孝通先生的影響,孫晶巖走上報告文學創作之路。1987年,她的第一部報告文學作品問世。起初,孫晶巖主要着墨於好人好事;漸漸地,她不再滿足於此,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領域。“報告文學應該有宏大的視野,要關注國家的重大題材。”孫晶巖說。

彼時,孫晶巖關注到貧困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1995年,還在大學任教的她利用寒暑假時間,自費跑了中國很多貧困地區,採訪了數百人,開始了公益之路。1998年,63萬字的《山脊——中國扶貧行動》出版。這部作品在當時引起強烈反響,也進一步堅定了孫晶巖“關注社會熱點,貼近時代生活,心繫普通百姓”的創作理念。

在孫晶巖看來,創作報告文學做田野調查一定要親力親爲。“報告文學是行走的藝術,一定要用腳板子跑出來,要講究文學性,刻畫主人公的精氣神,弘揚真善美。”實踐中,孫晶巖也一直這樣要求自己。

2002年,在接到西氣東輸主題創作任務後,孫晶巖先是“當小學生”,向專家請教學習,隨後來到建設一線,與石油工人同喫同住,跟着他們摸爬滾打。“我很看重採訪的現場感。在見到一個人後,可以悟出很多東西。報告文學的採訪,不完全靠訪出來,還要靠悟。”孫晶巖說。2004年底,《中國動脈》問世。孫晶巖表示:“西氣東輸工程是成千上萬的石油工人在中國大地上濃濃地描上的一筆,我要塑造石油工人的英雄羣像,爲這些建設者濃濃地描上一筆。”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生。孫晶巖當月就奔赴四川,一待就是一個多月。或許是出於女性的本能,她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在震區孩子們身上。她的足跡走過汶川、北川、安縣、綿竹、什邡、都江堰、彭州、青川等極重災區,採訪了100多位主人公,記下7本採訪筆記,寫了8篇戰地報告文學。“這一路我都深受感動,四川人身上的韌性讓人佩服。”在德陽市東汽中學,孫晶巖當起了輔導員。她與孩子們聊天、談心,給孩子們講課,捐款捐物,做心理疏導……這些真實的經歷,匯聚成了長篇報告文學《震不垮的川娃子》。

從事報告文學創作,孫晶巖在採訪中不把自己當成一個作家。“寫扶貧、抗震、奧運,我就把自己當做一個志願者,寫西氣東輸,我就把自己當做一個石油工人。”也許正是這樣的姿態,讓她的作品接地氣,樸實深刻,內容紮實耐讀。

“一個好的報告文學作家,首先應該是一個行走者和思想家。”孫晶巖認爲,真誠是報告文學的生命,腳板子底下出文學;同時,報告文學不能只是描摹生活,還應該給人以啓迪。

孫晶巖曾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獎、中國文聯優秀圖書獎頭獎等。不過在她看來,作品能不能留下來,不是看得了多少獎,而是看作品是否真誠,是否受到讀者的喜愛。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倒計時500天之際,孫晶巖又開始全力投入到冬奧題材的創作中。新的冬奧場館有啥特點?運動員如何備戰?世界冰雪運動強國有什麼高招兒?如何推動中國三億人上冰雪?這一次,孫晶巖又將面臨新的挑戰,也令人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