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9月2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餘健平 通訊員 林曉蕾)年豐時稔、穰穰滿家,又到金秋時節,處處瀰漫着豐收的氣息和喜悅。

昨日上午,2020年海滄區農民豐收節在海滄區東孚街道洪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拉開帷幕。此次豐收節以“歡樂慶豐收幸福迎小康”爲主題,通過鄉村振興攝影展、電商直播連線、特色農產品展銷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農業豐收碩果,共享豐收喜悅,提升廣大農民朋友的榮譽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展現海滄鄉村振興新風采、新成效,共話農村美好未來。

近年來,海滄立足對臺優勢、村莊資源稟賦和鄉村發展實際,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爲“三農”工作總抓手,開展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工作,在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等各項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

如今,海滄鄉村振興已從1.0時代,升級爲全新的3.0版本,鄉村振興中“舊”與“新”的融合,正是在地耕讀文化與臺灣社區營造經驗深度融合的結果。

改變與時俱 進鄉村振興升級爲3.0版本

穿過綠藤攀繞的花果長廊,漫步林蔭下的綠道,走進海滄區青礁村蘆塘,美麗古樸的鄉村畫卷展現眼前。

近年來,兩岸同胞攜手,踩着鄉村振興發展的鼓點,將環境美村、文化興村、產業強村逐漸落地,蘆塘走出村莊空心化、內生能力不足等困境,開啓了一次復興家園的嶄新探索,爲閩臺融合發展、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樣本。今年,蘆塘社被列入廈門市鄉村振興示範村、農村人居環境試點示範村。

然而,蘆塘社的改變仍在與時俱進,嶄新的夢想業已起航。9月26日,“蘆塘小芳公社”成立,這意味着,海滄鄉村振興升級爲3.0版本。“蘆塘小芳公社”主理人餘芳,是蘆塘土生土長的一個年輕的媽媽。“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大家都親切地把餘芳叫做“小芳”。

自村裏的蘆塘書院開辦以來,幾乎每次活動期間,都會出現蘆塘媽媽們幫忙的身影。“四點鐘學校”開辦時,她們給孩子們送點心,她們更熱心參與鄉村建設的每個細節,組織維護村裏的環境整治工作,一直到成立“愛心媽媽驛站”,形成了一個更持續的工作機制。

小芳從蘆塘書院的管理員、村裏的導覽解說員工作開始,繼而發揮自己做手工的特長,帶着媽媽和村民、孩子們,創作具有蘆塘特點的手工藝品、紀念品,成了蘆塘社媽媽們的一個代表性IP。

這段時間,小芳馬不停蹄地和蘆塘“愛心媽媽驛站”的媽媽們,將日常一起製作的手工作品,有條不紊地裝點起“公社”的空間。蘆塘的“愛心媽媽”團隊,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羣體。她們打破固有的農村婦女宅家種地、相夫教子的傳統模式,走出小家,共建大家。

鄉村與“雲端”鏈接 蘆塘開啓新傳播模式

在“蘆塘小芳公社”成立的同時,作爲以鄉村振興爲母題、由新媒體人駐村營運的新傳播工作室,“燕微風鄉村振興新傳播工作室”也在蘆塘開始試運營。“在移動互聯的‘世界’,蘆塘的鄉村振興還應該有更多務實、創新的玩法出現。”工作室主理人“燕微風”說,在這幾年的海滄鄉村振興歷程中,他和夥伴們拿着相機、攝像機和直播裝備,走村串巷,記錄着鄉村變化的點點滴滴,似乎已經從“外來者”變成了海滄的“新住民”。

現在,蘆塘媽媽們在做艾草粿時,他們便及時“闖入”,拍攝製作全過程;媽媽們在“愛心媽媽驛站”磨豆漿時,他們帶着直播設備“環繞”四周,甚至開始教媽媽們怎樣面對鏡頭做美食直播;在蘆塘社有百年曆史的舉人樓裏,他們和小芳一起用鏡頭講述遙遠的“海絲”和耕讀故事;他們採集的這些內容,將經過精心的策劃與設計,通過抖音、西瓜視頻、微信公衆號、小紅書等新媒體傳播渠道,持續吸納蘆塘鄉村IP不斷裂變的新“粉絲”。“舊”與“新”的奇妙融合,是陪伴,也是賦能。在蘆塘,臺灣社區營造師與返鄉青年帶來的,不只是一門手藝、一個創意,而是移動互聯和新媒體運營的全面植入與發酵。而這裏的“媽媽”們,也將在她們的土地和家庭之外,一起營造出面向新傳播的“雲鄉村”網紅效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