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汽车不仅要提供实惠的价格,更要考虑品牌价值的提升,这不仅对中国品牌汽车是个“面子问题”,对用户同样是个“面子问题”。

比亚迪新上市的

宋(参数|图片)PLUS,起步定价为11.58万元;和它尺寸相当的大众途观L,起步定价为21.88万元。宋PLUS配置更丰富、内外饰设计更漂亮、座舱用料和氛围更高档,为什么定价反而低,而且悬殊很大?

没错,主要的差别是品牌溢价。

途观L(参数|图片)在中国的定价维持了“国际化”,甚至比美国市场明显要高(长轴版途观(参数|图片)主要在中国和北美销售);而宋PLUS的定价则相当中国化,甚至比同级的国货SUV更实惠。

宋PLUS和途观L尺寸相当但差价悬殊

在中国品牌汽车崛起的道路上,整车品质提升的速度,远远超过品牌价值的提升速度,换句话说,中国品牌汽车的价格是明显落后于“价值”的。这让人想起丰田曾多次强调的“只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中国品牌汽车该考虑价值战了。起步即“豪华”

宋PLUS的起步版本名为“自动豪华型”。这不同于以往的划分套路,越过了“舒适版”、“精英版”之类的入门和中配版本,直接从“豪华”起步。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的一个噱头,可以大致看一下宋PLUS自动豪华型的配置表:

外部配置:全景天窗、LED自动前大灯、一体贯穿式LED尾灯、流水式LED转向灯、18英寸轮圈、无钥匙进入、蓝牙钥匙、手机NFC钥匙、智能摇控驾驶、外后视镜加热等;

宋PLUS全系配备了NFC钥匙等智能设备

内部配置:一键启动、10.1英寸自适应旋转中控屏幕、智能语音控制、车联网、OTA远程升级、驾驶座六向电动调节、方向盘四向调节、后排座椅靠背多角度调节、仿皮座椅、液晶组合仪表、自动空调、后排出风口等;

安全配置:六安全气囊、车身稳定系统、自动驻车、定速巡航、胎压监测、倒车影像、倒车雷达等。

这是一款车长超过4.7米的SUV,入门版本的配置足够丰富,而定价仅为11.58万元。对照其它车型的配置表,“豪华版”确实也不过如此。宋PLUS舍弃了配置简陋的“丐版”,直接从“豪华”起步,这也许是在向消费者显示诚意,也许是比亚迪刻意如此,不想让寒酸的配置拉低宋PLUS的品牌形象。品质达到了什么水准?

宋PLUS的优势仅仅是在配置高吗?现在中国品牌汽车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

三位国际顶级设计师构成了比亚迪设计团队的核心,分别负责整体造型、外观和内饰。大师的手笔可以经得起挑剔的眼光,大师的光环,也让一些信口褒贬的声音消失。宋PLUS的观感在同级车中无疑是一流的,特别是它的内饰,呈现出超越级别的美感和档次感,毫不夸张,大多数20万级别的SUV车型也难有这样的内饰品质。

宋PLUS由全球顶尖设计师领衔的团队完成

“横向、干净、对称、悬浮、数字”是宋PLUS的内饰设计的五个关键词,比亚迪全球内饰设计总监米开勒(前奔驰内饰设计总监)希望给这款车打造一个兼具SUV动感和轿车优雅的座舱,尤其是色彩渐变、麂皮亲肤材质和数字化副驾迎宾面板的应用,让宋PLUS的座舱呈现出一种同级少有的豪华感。内饰细节也能经得起推敲,作为华为手机和苹果平板电脑的代工者,比亚迪并不缺乏精细工艺的基因。宋PLUS的座舱有着同级少有的档次感

宋PLUS的座舱有着同级少有的档次感

宋PLUS有着很好的制造品质,这可以从车身覆盖件的细节领略一二。宋PLUS外观造型呈现出一种“宽体”、“低趴”的姿态,为配合视觉上的“宽”,不光车身加宽,同时,发动机舱盖、前大灯、前保险杠也在向外扩张。机舱盖加大,使它成了全车制造难度最大的外观覆盖件之一,必须用业内少见的2000吨冲压机才能冲压完成。

发动机舱盖加大,两侧边缘还要精准配合向前延伸的腰线,冲压工艺要求很高

在车尾,设计师坚持要做出“大双C”效果,一道凸起明显而尖端锋利的折痕由后翼子板延伸到后备箱盖,两个部件的精密配合才能保证这个折痕的自然延伸,这使得冲压和装配难度成倍增加。

宋PLUS尾部的“大双C折线”加大了冲压和装配难度

在中国品牌汽车偏弱的机械素质方面,宋PLUS也直追国际主流水准。它装备的骁云1.5TI发动机功率输出和热效率都达到了全球主流动力领先水平;全新7速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也进行了全面升级,着重提升低速和频繁换挡的平顺性和耐用性。动力部分的调校,由前宝马动力调校专家完成,而底盘的调校,则由比亚迪首席底盘专家汉斯·柯克(前奔驰底盘调校专家)完成。该打价值战了

比亚迪全球内饰设计总监米开勒曾在奔驰任职,他来到比亚迪,就是被中国汽车进步的速度所吸引,要用自己的经验帮比亚迪汽车进一步提速。

米开勒认为,在欧美生产一台车的劳务成本非常高,导致10-20万元级别的车很难有高品质的内饰做工和配置功能。中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比欧洲要低,而对他们来说,10多万的车也不算便宜车,两个因素叠加,在中国可以花十几万就能买到品质相当不错的车。

米开勒对中国品牌汽车的进步速度赞叹有加

实际上,在中国销售的中高端合资车依然维持着与欧美市场接近的价格水平,配置和品质还往往会缩水。米开勒提到的价格低而品质好的汽车,主要是中国品牌。

和品质比起来,尤其是和合资品牌比起来,中国品牌汽车的价格体系明显是偏低了。这可以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但也会抑制品牌价值的提升。价格是价值最直观的体现,消费者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价格低的车品质一定不会太好,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在品质快速提升的同时,中国品牌汽车也要维持合理的价格体系,否则会引起消费者对品质的误读。

车造到宋PLUS这种水平,确实应该考虑好好打打价值战了。中国品牌汽车不仅要提供实惠的价格,更要考虑品牌价值的提升,这不仅对中国品牌汽车是个“面子问题”,对用户同样是个“面子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