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衔在中国由来已久,从清末开始,随后经过北洋,至20世纪30年代的大革命,已历“三代”。后来我军的许多高级将领,都得到过蒋介石国民政府授予的军衔,然而直到建国初期,共产党的军队还没有自己的军衔。随着我军逐步现代化,与国际接轨,实行我军特色的军衔制度势在必行。于是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己的军衔诞生了。军衔的授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所以授衔时有人欢喜有人忧。然而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特殊的贡献,有2人被破格提拔,他们都是谁?

“独臂将军”贺炳炎

贺炳炎上将

贺炳炎,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第九区刘家场 ,是贺老总的爱将。他16岁时追随父亲参加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后入湘鄂西红军学校学习并任区队长。土地革命战争中,贺炳炎率部参加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曾只身突破敌阵,被誉为“孤胆英雄”。在红二、六军团北上长征途中,担任红2军团第5师师长的贺炳炎率部开路,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右臂粉碎性骨折。当时医疗条件差,没有麻药和止痛药,贺炳炎忍着剧痛被锯掉右臂,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臂将军”。

贺炳炎与贺老总

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炳炎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0师第716团团长,曾指挥部队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歼日军500余人,获国民政府通令嘉奖。后又参加百团大战,在米峪战斗中歼灭日军一个中队。 解放战争中,贺炳炎历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1军军长。在宜川战役中,果断指挥所部攻占瓦子街,及时堵住了友邻部队未能封闭的缺口,保证了战役的全胜,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通令嘉奖。

独臂将军

1952年干部评级时,贺炳炎被评为准兵团级。按照准兵团级干部授衔标准,多数可评为中将。依照授衔的结果来看,57名准兵团级干部中有53名被授予中将军衔,3名被授予少将军衔,唯独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为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平衡山头派系。红二方面军在元帅中的代表有贺老总,在大将里的代表有许光达,在上将中应该也有代表才行。红二方面军由二、六军团合编而成,六军团是红军分支,无法代表二方面军,所以出身于二军团的贺炳炎就被破格提拔为上将军衔了。

皮有功,少进中

皮定钧

大将以下另一个被提拔的是皮定钧,他是安徽省金寨县代家岭人。曾在红四方面军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抗战时期,皮定钧担任八路军第129师特务团团长、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中的中原突围,是皮定钧军事生涯中最光辉的一笔。当中原军区面临蒋介石四面合围时,中央抱有弃卒保车的打算,令他率领第1纵第1旅佯装主力,掩护中原军区突围。

中原突围

皮定钧孤军作战,足智多谋,虽然抱有必死的信念与决心,但出人意料的是,经20余天连续奋战,皮定钧率部冲破国民党军的堵截、封锁,成功抵达苏皖解放区。从此1纵1旅被人们称为“皮旅”,“皮旅”成为名震华夏的英雄部队。建国后,皮定钧被评为正军级干部,原则上可授中将也可授少将。在评衔名单上,皮定钧只是少将,但主席对“中原突围”印象深刻,指示:“皮有功,少进中。”于是皮定钧由少将破格提拔为中将。

55年授衔

1955年授衔时,大将以下有2人被破格提拔,他们分别是上将贺炳炎和中将皮定钧。贺炳炎是贺老总的爱将,每当发生棘手的战事,贺老总总是大喊一声:“贺炳炎上”,贺炳炎率部很快就能解决战斗。皮定钧最突出的贡献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原突围”,皮旅佯装主力,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大量兵力,从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其他解放区部队的作战,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对功臣最大的慰藉。

参考书籍《大授衔》、《解放战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