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是魔鬼,反而会给人可趁之机。《雍正王朝》中,康熙是清朝最大的话事人,执掌乾坤数十载,一生遇见过无数次惊涛骇浪,早已成了不怒自威的老江湖。八大山庄,处处凶险,有人暗施冷箭,有人身陷囹圄,但康熙就能屹立不倒。即使知道有人伪造调兵手谕发动兵变,康熙依旧淡定,这淡定的背后就是老江湖的阴谋与阳谋。

形势不明,先稳住形势

当时,康熙远离京城,来到热河狩猎,本就想出来散散心,巩固一下与蒙古王公的感情,他也没料到会出现一些“幺蛾子”。先是得知老八诱骗肖国兴,接着又发现胤礽与郑春华的“桃色事件”,最后还来了一出“凌普调兵”。这一连串的事,连张廷玉都急哭了,也让康熙明白了此时形势的严重性,尤其是凌普调兵,直接关系到老爷子的安危。好在张廷玉及时提醒,调兵手谕可能有假。在明知有问题的情况下,康熙也只好将计就计,因为:

一、面对皇位的诱惑,任何皇子都有可能成为作案人员,尤其在胤礽被废的情况下。当时又没有指纹识别技术,无法快速鉴定出手谕由谁制造,只能凭借推理以及人证、物证。锁定不了具体的人,就不能随意出手。因为一出手,万一打到好人,一来制造了冤案,会有伤圣德,影响将来的历史评价,这一点是康熙尤为在乎的;二来正中别人下怀,不管是谁仿照调兵手谕,都是想祸水东引,制造混乱,然后浑水摸鱼,康熙肯定不能让人如愿。此外,即使怀疑是胤禩,要查他,人家也可以不承认啊,你拿别人有什么办法。到时候老九、胤禵出来煽风点火,局面只会越来越混乱。

二、对方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康熙心里没底。当时的康熙在热河,随行兵马不会太多,凌普的几千兵马即使没叛变也已经不能再用,因此,康熙可用人马有限。在力量对比不明的情况下,康熙如果直接将此事挑明,对方被逼急了,万一狗急跳墙,那后果就严重了。

三、事情比较重大,查办下去容易祸起萧墙,引起夺嫡之争。大家都在外面,皇子们为了皇位,搞不好就铤而走险。还有蒙古各部的王公都在附近,他们与清朝的关系一直都是若即若离,你强就跟你混,你乱就自立门户,比如察哈尔就有违章的“黑点”,关键时刻他们也许会来那么两下。如果内忧外患搅和到一起,老爷子的身体也吃不消。

因此,对于此时的康熙,稳定是最重要的,只要没出大乱,对方也不敢轻举妄动。越是关键时刻,越考验人的智商与耐性。一动不如一静,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康熙只好假装不知道,要弄清楚真相,以后有的是机会。

抛出诱饵——太子之位,引蛇出洞

不提“伪造手谕”的事,不代表不作为。康熙故意让张廷玉拿着手谕,当着众人的面,去找胤祥问话。他是怀疑胤祥调兵吗?

当然不是,以康熙对胤祥的了解,他宁愿相信黄河水倒流,也不会相信胤祥调兵谋反。何况,假手谕的矛头明显针对胤祥与胤礽。康熙之所以故意问胤祥,就是为了假戏真做给其他皇子看,让他们认为自己还没查清手谕问题。这样,清白的皇子就会跳出来,洗刷嫌疑,比如老十和胤禛,然后嫌疑人的范围就越来越小。

接下来,康熙又召集众皇子觐见,画了一个大饼,抛出太子之位。那些皇子早就想搞倒胤礽,然后取而代之,因此才会有各种明枪暗箭。现在胤礽被废后,康熙把话直接挑明,机会就摆在你们面前,你们自己好好把握。这相当于是给大家公开的表现机会,人人有份。谁最积极,谁就最有可能露出马脚。之后的情况,也印证了康熙的正确性,在八大山庄,局面有惊无险。回京后,最快露出马脚的那个人,就是胤禩。

秋媚说:真相未明之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康熙只要控制住局面,抛出诱饵,跳梁小丑迟早会跳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