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研究员 何律衡)讯,周一(28日)早盘,A股中芯国际概念开盘走弱,截至上午收盘,中芯国际个股跌超6%,沪硅产业、清溢光电、安集科技、晶瑞股份等跌幅均超5%。

消息面上,英国路透社26日晚间报道称,美国政府已经对中国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施加了出口限制。对此,中芯国际方面27日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并未收到出口管制相关的官方消息,也没有为任何军用终端用户生产。

“拉黑”传闻并不意外 但短期或影响国产化导入

本月月初,路透社援引美国防部一位发言人表示,其正在与其他机构合作,决定是否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企业名单,当时即引发多方猜测,虽然中芯国际同样火速回应称,严格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与中国军方毫无关系,但仍然引起了市场对国产芯片的担忧。

作为国产芯片制造巨头,今年以来,中芯国际及其产业链动态就成为了投资者与行业关注的焦点。7月,中芯国际“闪电”登陆科创板,从受理到提交注册用时仅29天,创造科创板上市记录,也从某一层面上,反映了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的迫切需求。

而此次中芯国际传出被“拉黑”传闻,看似突然,但有此前美国发布的“实体清单”和禁令作为前车之鉴,其实并不意外。

国融证券分析师张志刚8日报告指出,中芯国际是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代工企业,并且近年来追赶至14nm工艺。在限制芯片设计能力之后,美国很有可能限制另一个重要领域,即晶圆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将首当其冲。太平洋证券分析师王凌涛6日报告同样认为,虽然“拉黑”并不是最终结果,但某种程度而言,确实也在半导体行业的预料之中。

同时,王凌涛在报告中指出,目前中芯在晶圆代工领域承担着很多后道扶持与培育的工作,如果禁令确定执行,中芯的生产被搁置的话,相关国产供应链的导入或者推进进程很明显将后延,中芯自身的前道芯片客户也将会被转单至三星、台积电、世界先进、联电等公司。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张志刚认为,若传闻被证实,中芯新产线建设以及传统产线的正常生产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并且对上游产业链有不同程度影响。最极端情况就是上游供应商完全被监控与管制,需要得到许可才能正常供货,那么融资后的先进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可能面临很大压力,短期对制造产业链的发展(包括设备、材料等)均有不利影响。

供应链自主化盛宴开启?部分细分领域已迎头赶上

不过,对于国产芯片中长期的发展,张志刚依然保持乐观。长期看,半导体等高精尖产业链国产化的必要性更加急迫,我国也需要一条完全不依赖西方国家的高制程晶圆制造产线。技术突破需要时间,并且需要多方,包括设备厂商、材料厂商、设计厂商等的通力合作和良好沟通。

王凌涛则认为,从投资角度而言,确实这又是一次半导体供应链自主化盛宴的开启。

从中芯国际自身的角度来说,对于可能预见的最坏情况,也有所准备。今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国内资本的投入下,公司已在供应链国产化的方向上飞速狂奔。

根据公司第二季度财报,中芯国际计划进一步大幅增加资本开支计划,2020年计划的资本开支由 43亿美元增加至67亿美元,且主要用于先进工艺产能建设和成熟工艺扩产,为产业链设备材料国产化提供了导入机会。

今年7月,中芯国际与北京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协议,双方有意在中国共同成立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将从事发展及运营聚焦于生产28nm及以上集成电路项目。该项目将分两期建设,项目首期计划最终达成每月约100,000片的12英寸晶圆产能,二期项目将根据客户及市场需求适时启动。

西南证券分析师倪正洋26日报告认为,此前中芯国际全年合计追加36亿美元资本开支用于先进制程机器设备采购和成熟工艺产线,而国内设备公司中,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盛美股份、至纯科技等公司产品可应用于14nm及以下的先进制程,有望持续受益于本轮中芯国际扩产。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虽然芯片国产化趋势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设备和材料部分细分领域,国内厂商已达到和国际一流厂商几乎相同的水平。

根据中芯国际2019年财报,其国产主要材料供应商仅有安集科技(抛光液)、沪硅产业(硅片)两家,采购金额占中芯国际比例分别为37%、2.8%;半导体设备方面,在销售额占比最高的刻蚀设备领域,中微公司占比已达到16%。

图源:光大证券刘凯8月2日报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