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讓“買房補貼50%”騙局抹黑了扶貧公益

買房補貼50%、圓你購房夢、公益補貼項目……2015年底,貴州省盤縣(現“盤州市”)的大街小巷貼滿了“買房返還補貼”的廣告,當時幾乎全城皆知。這個名爲“圓你購房夢”的所謂公益補貼項目,由貴州省扶貧基金會與當地房地產企業聯合推出。

但據澎湃新聞報道,不到3年,“公益項目”就被指爲一場“騙局”。媒體調查發現,在2015年前後,貴州、江西、四川等多個省份均出現過以公益扶貧爲名的“買房返50%補貼”房地產促銷活動。在購房不到兩年的時間裏,相繼出現補貼中止的情況。

“買房補貼50%”,是不是足夠令人心動?但這不過又一次應驗了“天上不會掉陷阱”。

這些承諾分20年分期發放的購買補貼,大部分在開發商交房前就已中止。而購房者則是承受了高於市場價20%的房價,且其中相當一部分購房困難者因聽信補貼而購房,在補貼中止後面臨巨大的還貸壓力。

至此,這場打着扶貧、公益旗號的違規促銷活動,已原形畢露。這也再次警醒消費者,每一個讓人“不能拒絕”的“優惠”背後,可能早就標好了“代價”。

說好的“公益補貼項目”變成了一場“騙局”,就應該有人負責。要知道,最初的宣傳雖都是打着當地扶貧基金會與房企合作推出“公益項目”的旗號,但其實際上並無“公益”,而只有赤裸裸的“生意”。

其分成模式並不複雜:開發商得到購房款後,將其中的20%一次性捐贈給(合作)公益基金會,後者拿到錢款,通過投資、運作獲利,分20年返還給購房者50%的房款,可以賺取不低的差價。而開發商則藉此實現營銷目的,加速去庫存和資金回籠。另外,由於房企名義上參與了慈善捐贈,還可以抵扣不菲的企業所得稅,可謂一舉多得。

表面看,這個模式似乎是購房者、基金會、房企三方共贏。但當地扶貧基金會介入這樣的市場行爲本就違規,而其“三方受益”模式也只是看起來很美。

一方面,開發商和基金會對購房款的支配以及補貼發放,並沒有受到有效約束;另一方面,長達20年的補貼發放週期,充滿着巨大不確定性,資金管理稍有差池,這個“循環遊戲”就必然中斷,而最後“買單”的註定是被補貼忽悠的購房者。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假借公益旗號進行的違規促銷,不僅僅是房企與基金會“一拍即合”這麼簡單。該騙局之所以在多地得逞,也離不開某些力量的“助攻”。

如在盤縣的活動啓動儀式上,“現場除了房地產、基金會的領導,原盤縣政府副縣長和扶貧局局長都在活動上講話發言”。這難免被視作背書。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官方或官員站臺的警示:有些“臺”真的不能亂站。

回到此事上,2019年3月,貴州省民政廳曾對參與補貼購房活動的貴州省扶貧基金會作出了警告的行政處罰;當年9月,盤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信訪回覆中規定由涉事房企按350元/㎡標準對置業補貼戶進行一次性補貼。

然而,這一額度不僅與當初相關方面承諾的“50%補貼”有着巨大落差,也遠低於購房者多支付的20%的房屋溢價。毫無疑問,要爲這事畫上完滿句號,還得對涉事開發商和基金會的違規操作有足夠的懲戒——這其中,事後處置顯然不能止於“要求開發商向購房者支付補貼”,有官方背景的當地扶貧基金會到底該承擔怎樣的責任,也需要加以明確。

說到底,這起事件到底是如何“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樓塌了”,當地官方還應給購房者和社會一個答覆。“僞公益”活動不明不白地出現,不能再這麼糊里糊塗地“爛尾”。

此類騙局多發生在中西部三四線城市的偏遠地區,也給其他地方提了個醒,一些開發商的促銷往往會“腦洞大開”,對於其中可能存在的違規風險,尤其是與扶貧、公益等掛鉤時,監管部門就應多一點把關意識,防止開發商利用信息不對稱在偏遠地區“割韭菜”。

□ 重舟(媒體人)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