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永华│江西赣州报道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

“革命战争年代,江西人民为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视察原中央苏区所在地赣州时深情地说。

对赣南,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念不忘。他多次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非常关注江西工作,关注老区,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关注老区人民生活”,“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之年,原中央苏区人民跟上来了吗?答案是:赣南原中央苏区已实现整体脱贫!

先来看一串闪着金光的数据:2019年,赣州生产总值达3474亿元,是2011年的2.6倍,列全国第71位,较2011年前移37位。2012—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9.8%、13.2%、12.4%、10.7%、19.1%、9.4%、10.9%,增幅稳居江西“第一方阵”,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同样是2019年,赣州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023个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说,2019年是赣州发展史上值得纪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赣州视察,为江西发展提出了“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更高要求,为新时代赣州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翻开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篇章。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南一周年之际,江西省委书记刘奇赴赣州调研表示,江西所有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特别是赣南原中央苏区实现了整体脱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直接关心、直接指导的结果,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大爱、对老区人民的赤子情怀。

刘奇还要求着力打造脱贫攻坚样板区。现在看来,赣州南康千亿家具产业脱贫模式无疑就提供了最好的样板。

总书记亲自批示推动《若干意见》出台

赣南从所处的罗霄山脉深度贫困走向脱贫致富的新时代,一切都水到渠成。源头活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8年前亲自批示推动的一份重磅文件。

2011年,习近平作出长篇批示,要求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在他的亲自推动下,中央派了11个工作组到赣州来调研。

赣州市副市长张逸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忆,“11个工作组由国家发改委的副主任牵头,相关部委一起参与,赴赣州所有的18个县市区去调研,然后形成报告。”

赣州上上下下一方面积极配合中央各部委的调研,另一方面拼尽全力争取好政策。“调研完了又跑到北京去对接。”2012年,赣州市原政协主席刘建平时任赣州市副市长,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出台意见之前,我们每天都是忙到凌晨3点,然后每天还要一早爬起来工作。”

谈起当年在北京的拼劲,如今已退休的刘建平依然激动:“每天晚上11点,大家汇总完了以后,再开会讨论究竟应该怎么弄,天天跟时间赛跑。整个过程从4月到6月,材料堆起来一米多高,我估计有几百万字,全部都要看,把好关。”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从老区人民的吃住行用水用电,到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引进、对口支援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其力度之大,让外界将赣南称为“老区中的特区”。

赣南确实需要给予格外的支持,是因为这里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赣南依旧没有挖断穷根。

当时的赣南到底有多难?《若干意见》这样写道:“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有不少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喝不上干净水,不能正常用电,一些红军和革命烈士后代生活依然困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数据令人心酸:“十一五”末,赣州市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到四成,赣州还有11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县、1419个贫困村以及215.46万贫困人口,更有69.5万户、近300万人居住在危矮破旧的土坯房中。2010 年以前,赣州还有 1.8 万个村民小组、2.3 万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还有 541 个行政村不通客运班车;还有 31.78%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不少农户还存在安全饮水问题。

为什么这么穷?

长期困扰赣南苏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80多年前战争造成的创伤。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万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位赣南子弟倒下。

赣州市南康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干东说,赣南人民当年是倾尽全力支持革命,牺牲了那么多青壮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地处罗霄山脉,赣南的穷根扎在大山里,山地加上丘陵的面积占了总面积的83%,人均耕地只有0.635 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1.45 亩的一半,也低于江西省人均0.995亩。

《若干意见》给出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财力补助,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给予倾斜。

为了确保《若干意见》各项政策能够落地,8年来,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14个支持文件,国家层面支持政策文件达203个。国家发改委牵头召开6次部际(级)联席会议,研究协调涉及赣州的94项重要事项。

赣州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至2020年,赣州先行先试政策212项,各部委累计出台了152个对口支援工作计划或方案,安排受援地项目近4000个,援助资金210余亿元。

2013年,国办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组织部牵头,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赣州多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官员都表示,部委的对口支援是非常重要的机制,尤为特别的是,其他地区一般是“跑部前进”还常常摸不着北,赣州18个县市区却享受着反向挑选部委的权利。

据他们介绍,对口支援具体由赣南各个县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支援部委。按规则,赣南每个县市区可以选两个对口支援部委,各种资源和项目随之源源不断输入赣南。

这样的支持力度几乎前所未有。

以赣州南康为例,对口支援的单位之一是证监会。从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到具体负责的挂职干部,全系统动员,在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给予极大支持。赣州市首只双创孵化专项债,筹集7.7亿元资金用于建设标准厂房,助推当地家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8.5亿元“一带一路”公司债、15亿元项目收益专项债先后获得上交所批复,所募资金分别用于赣州国际陆港基础配套项目、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南康家具龙头企业汇明木业,以红筹股架构赴香港上市,目前,汇明木业聆讯在即,即将成为江西首家香港主板上市的板式家具外贸企业。

2019年,证监会专门出台了《中国证监会加强对口支援赣州振兴发展工作方案》。证监会对口支援,受益的不只是南康,而是整个赣州。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江西赣州,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北上南下

要彻底脱贫、持续脱贫奔小康,赣州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突破口,走出一条好路子。

赣州南康区用好中央的政策,打造千亿家具产业为脱贫提供了最大支撑,成为产业脱贫最好的范例。

对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而言,他需要复制更多的南康和不同的产业模式。

赣州市原政协主席刘建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炳军一直强调,“中央政策给了,你能不能用好,能不能用到位,能不能用到最大的效益,关键是我们要做到位。”

李炳军提出要“北上南下”。“北上”说的是争取中央的支持,“南下”则是去东南沿海找市场,发展产业。

为此,李炳军常常周末悄悄地去调研。刘建平说,“晚上打电话说,明天去南边,也不说具体去哪里,第二天在路上,地图上一看,这附近有贫困点,他就说‘我们去这里看看’,通过调研形成决策”。

这些年来,赣州的办法被总结为“五个一”产业扶贫机制,即“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

然而,原来的赣州除了稀土、南康家具等原有产业,赣南还有不少地方面临“无业可扶”的尴尬状态,发展工业需要从零开始。

《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

2015年,上任赣州市委书记之后,李炳军一再强调,要下大气力主攻工业,按照“育龙头、补链条、建平台、保要素、强集群”的思路,聚焦“两城两谷两带”(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南康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纺织服装产业带)及各地首位产业,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从2016年到2018年实现工业产值三年翻番。

以家具产业为例,赣州南康已经打造了中国最大的实木家具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从2012年底的100亿元壮大至2019年底的1800亿元,增长18倍。

而如今赣州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和规上企业数分别为2011年的3.5倍和4倍。

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从零出发,规划35.2平方公里的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开工建设,已签约落户项目26个。

从原来的“无业可扶”尴尬,到多个产业集群崛起,离不开中央的强力支持,也离不开赣南苏区上下的共同努力。

这是赣州南康家居特色小镇,1800亿的家具产业为脱贫提供最大支撑。

这是赣南的脐橙基地,赣州脐橙产业扶贫模式已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典范。

新一轮政策支持在路上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南时说:“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苏区的父老乡亲交出的是这样一份答卷:赣州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023个贫困村(含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尽管如此,赣州人均GDP仅为全国的56.4%、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国的41%,赣州仍需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仍然需要大力支持。

赣州市副市长张逸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汇报时嘱咐有关部门,可以研究论证出台新一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若干意见》扶持政策可以延续到2030年。“这就给了定心丸。”

张逸透露,经过前期对《若干意见》实施效果的评估,国家发改委和有关部门这一年来又多次到赣南调研,赣州也将“北上”争取政策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现在,国家发改委已将研究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列入2020年工作要点。

新一轮支持政策正在路上。

赣南老表:“现在日子好啊,要感谢习主席”

饮水思源,赣南苏区人民没有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赣南多地采访时,走进老表家中,常常能看到堂屋中贴着的习近平总书记画像,以朴素方式表达对领袖的敬仰爱戴。

在南康区坪市乡,59岁的贫困户袁昌铣说,“现在日子好啊,要感谢习主席。”老袁2016年之前是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底脱贫,2017年盖了三层楼的砖混房。

2017年脱贫的明六香家里也贴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她说,“现在政策好,政府帮了我好多,儿子今年娶上了媳妇,快带孙子了。”

她的丈夫谭过生20多年前在煤窑挖煤时遭遇塌方,下半身瘫痪,那时,她儿子才3岁。20多年,全家就靠她一个人撑持。这两年,瘫痪在床的谭过生学会了做针织鞋,扶贫干部帮助卖出去,一双68元。2017年底,谭过生一家脱贫。

赣州市委常委、南康区委书记徐兵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赣南苏区老百姓对共产党、对总书记的这份感恩之心是油然而生的,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确确实实是得到了实惠”。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