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秋,日军纠集数万人马,向山东省中部地区发动了多路、多梯队的“铁壁合围”,妄图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歼灭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

10月21日,被誉为沂蒙山“传奇司令”的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海涛(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东阿县)率部行军至沂南县境内的青驼寺时,突然发现日军正从四面包围上来,情况万分紧急!

刘海涛临危不惧,十分镇定地命令部队迅速占领青驼寺四周的山头和隘口。

10月22日中午,刘海涛登上山巅观察敌情,只见附近的大路、小路、山谷和田野,到处都是日军,他们在飞机的掩护下,向我军步步紧逼。

刘海涛让通讯员铺开地图,再三斟酌后,他对各团营干部果断下令:“做好准备,天黑后向南突围!往敌人的大本营走!”

向南突围?这个决定实在太出人意料了,众人都大惑不解:青驼寺的南面明明是敌占区临沂腹地,是日军的大本营所在地,我们怎么能自投罗网呢?

望着众人惊异的眼神,刘海涛似乎早就有了思想准备,他从容不迫地说道:“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向南突围,这是由当前敌人的态势决定的,是我们突围的最佳选择。”

他手指着地图对大家说:“你们看,我们的东面是沂河、沭河和台潍公路,这里被敌人严密封锁着,并布下了一个口袋阵。如果我们向东突围,正好中了敌人的计策。

“再看我们的北面,敌人也正气势汹汹地向南压来,北进也一定会受到敌人夹击。

“那么西边呢?则有津浦铁路,敌人的碉堡、据点林立,戒备森严,同样不易通过。”

讲到这里,刘海涛提高了嗓门说:“敌人正集中兵力向我中心区合围,后方必定空虚。我们趁机插到他的大本营临沂,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彻底粉碎敌人的合围!”

大家听完刘海涛所作的这番分析,这才明白了向南突围的用意,纷纷表示同意这个看似“自投罗网”、实则“反客为主”决定。

夜幕降临,雾霭弥漫。青驼寺周围的山头上,日军燃起冲天大火,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枪声、炮声、马嘶声和日军的嚎叫声,不断传来。

晚上7点多钟,部队出发了。千余人的队伍,一个紧跟着一个,静悄悄地从仅一里多宽的空隙中向南插去。

接近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张庄时,只见大小山头上一溜火堆,犹如一条蜿蜒的火龙。

前面传来刘海涛的命令:“三路纵队,跑步绕道从西面的小山坡上通过,随时作好战斗准备!”

战士们一手提着上了刺刀、压满子弹的步枪,一手握着揭开盖的手榴弹,迅速绕过了敌人。

第一道封锁线安全地通过了。

下半夜,部队到了高里附近,向前看去,大小山头上,又是火堆连着火堆。火堆旁,时隐时现地闪动着敌人巡逻兵的身影,而且每隔10分钟便飞起许多绿色的信号弹。

刘海涛派出几名侦察员,干掉了敌人的流动哨,然后脱下他们的黄呢大衣穿在身上,并且按照敌人的做法按时发射着信号弹。部队又顺利地通过了第二道封锁线。

三星西垂,部队折转向西,越过临蒙公路。

正像刘海涛分析的那样,敌人后方空虚,戒备不严。次日凌晨5点多钟,部队便胜利地到达目的地——王沟附近。

就这样,刘海涛带领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破了敌人的重围,让日军的合围计划落空了。

就在敌人犹豫不决的时候,刘海涛继“自投罗网”巧妙突围后,又果断使出了反“扫荡”的第二个高招:主动出击,挫敌锐气。

10月23日,他率领部队夜袭临沂城,烧毁了敌人的油库和粮仓;

10月24日,在临沂城北消灭了回援临沂的两个日军小队和三个中队的伪军;

10月25日,在俄庄、方城一带又拦截了敌人回运临沂的牲口、物资。

为了把敌人从中心根据地调出来,就在几天后,刘海涛又率领部队打了一次伏击战。

这天,根据上级提供的情报,刘司令决定在石岚庄伏击敌人。

石岚,是临沂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两面高山耸立。只要占领两侧的山头,居高临下,把南北山口一卡,进来的敌人就插翅难飞。

为了迷惑敌人,刘海涛决定把大部分司号员都集中起来,又把轻重机枪调集在一起,组成了严密的交叉火力网,只等敌人前来钻口袋。

10月27日,细雨纷纷,秋风习习。战士们趴在冰凉的岩石上,忍受着寒冷的侵袭,等了将近一天,仍不见敌人的踪影。

黄昏时分,雨停了。正当大家等得心焦的时候,忽然从北面山口传来了马蹄声,接着又出现了影影绰绰的人影。

日军根本没有料到八路军会埋伏在这里,因此毫无戒备。当他们全部进入伏击圈时,一发信号弹腾空而起。

立时,密集的轻重机枪射击声,掷弹筒、手榴弹爆炸声,呐喊声、军号声响彻山谷。

敌人遭到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一时不知所措,顷刻乱了阵势。战士们趁机从两侧山头上直扑敌群。经过半小时的激战,歼敌300多名。

这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把进攻我军中心根据地的敌人调了出来,严重挫败了敌人的锐气,实现了八路军主力挺进沂蒙中心区的作战意图。

巧妙突出日军合围后,马上“反客为主”,连续向敌人发起攻击,这样的战法让日军头疼不已,为此他们调集重力,一定要除掉刘海涛。

11月底,刘海涛率部在芦山一带与日寇展开激战,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优秀指挥员壮烈牺牲在沂蒙山区,时年34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