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终于上映的《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是这几天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热门话题。炉火纯青的演技,酣畅淋漓的剪辑,热血沸腾的比赛,陈可辛导演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中国女排的励志燃片。观影期间,有好几次忍不住哭了出来,闺蜜也在旁边一直拿纸巾擦眼泪,影厅里不时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啜泣声。

提起中国女排,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中国女排的精神。没错,中国女排输过,中国女排赢过,但中国女排从没有放弃过。

其实我觉得,这部讲述中国女排故事,名为《夺冠》的体育电影,想要更好地理解它,我们不妨从电影的英文名字入手。电影的英文名字叫Leap。

leap翻译成中文有很多种意思:跳越; 跳跃; 跳高; 骤变; 剧增; 激增。跟电影契合度比较紧密的意思有两个:跳跃、骤变。

陈可辛导演选取了三场比赛完成了中国女排的史诗叙述,这一点非常的好,每一场比赛都极具代表性。

电影的前三分之一的部分讲述的是中国女排的创始精神,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的。

为了这个目的,流血不流泪,掉皮不掉队。而在当时,日本和美国是女排运动领域的领先国家。中国女排想要证明自己,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战胜这两个国家的女排国家队。郎指导在运动员时期,她的目标就是超过美国女排运动员海曼的摸高。

所以,前半部分的台词,基本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女排,对美国和日本的女排国家队的重视程度。

电影的中间部分,主要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对阵那场比赛来展开。从这场比赛中,作为曾经为中国女排国家队效力的郎平,却成为了美国女排的指导教练,帮助美国女排打败了中国女排。这是很多人当时难以理解的,比赛结束时,赛场上观众的失落、失望、痛斥,全都对准了郎平发泄。正如电影中,时任中国女排总教练对郎平所说:"中国女排输了,但他们骂的人却是你。"

所以,中国女排是什么?排球是什么?这也就引入到了电影的第三部分。

在电影的第三部分,中国女排早已不复昔日荣光。曾经因为中国女排夺冠,全国人民大半夜跑出来欢呼庆祝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剩下的只有自我嘲讽、自我贬低的毫无底气。

就在这时,中国女排再次迎来了郎平,所有人都希望郎平能给中国女排带来"新的东西"。

走过半生的郎平,重新回到中国女排的队伍,她对排球的理解早已有了变化。事实上,从当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赢得日本女排时,郎平当场收到了自己原想超越的竞争对手——美国排球运动员海曼的真诚祝贺时,她的想法已经开始改变。她后来选择了出国深造,选择了奔走世界各地执教,到意大利,到美国,到她所有想去的地方。

这时候,不止是外界,包括中国女排内部也有很多问题。很多新一代的女排运动员,甚至无法回答"你爱排球吗"这个简单的问题。

其实,新一代女排运动员彼时的状态,和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状态是类似的,包括现在很多的中国大学生,很多的社会从业者,你如果问他们为什么选择现在学的专业,为什么从事现在这个行业,他们大多数都会告诉你,因为阴差阳错,因为父母,极少有人会告诉你因为热爱。是啊,正是因为如此,不同的人对于中国女排的需求是不同的。

对于女排运动员,她们和你我一样,只是普通的人。她们也有家庭,她们也需要爱情,她们也有着自己的兴趣。面对挫折、失败和伤病,她们也会有动摇,也会有迷茫。比起80年代老女排,现在的社会环境更开放和包容,每个人都有更鲜明的自我,也会有更多对个人价值的迷惑。

于是电影从这个层面入手,讲述了中国女排新的leap(跳跃、骤变)。在郎平的指导下,女排运动员们开始认真思考排球,纯粹地享受体育精神带来的快乐。"放心地打,放开了打,豁出去打。"不问前程如何,但求落幕无悔。

2016年里约奥运会,这支新兵勉强出现,国人自己都不敢看好。中国对阵巴西的比赛之前,大家已经做好了"卷铺盖回家"的准备。大赛前夕,郎平带着队员回到老漳州训练馆。摸着墙上老一辈女排运动员亿万次训练凿出来的球印,想到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中国女排完全靠着坚韧的训练夺得了世界冠军,凭的就是对排球的热爱。新一代女排队员们终于敞开心扉,重获勇气。时隔30多年,最初和最新的女排精神跨越时空产生共振,这就是女排精神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当今,中国女排的精神已经不仅仅是曾经的"流血不流泪,掉皮不掉队",还有"享受体育精神,人生不留遗憾"。

在电影院看完《夺冠》是一种很过瘾的体验,视野很令人惊喜:兼备大国情怀与人文关怀,在刻画女排精神的同时,也映照到中国半个世纪从百废待兴,到国力强盛的发展,绝对是最近电影院最燃的一部电影,也是当下我们正需要的的电影。

这部电影特别适合带父母一起观看,父母那辈人很多都是在中国女排的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我想,他们看到这部电影,肯定会有一些不同的观影体验。反正我是准备周末带着爸妈再去二刷一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