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9月28日訊(記者梅冬妮)9月30日,武漢漢劇院歷時近兩年創作的大型現代漢劇《黎明》,將亮相第八屆武漢“戲碼頭”中華戲曲藝術節閉幕式,在中南劇場鳴鑼開唱。古老的漢劇唱腔拉開時空的帷幕,抒寫下城市跨越70餘載一脈相承的英雄氣概。

情節緊湊

符合現代觀衆審美

漢劇《黎明》記錄了武漢解放前,24小時內的危情時刻。故事講述國民黨撤離前欲炸燬碼頭江堤。黨小組截獲情報,命姜酈萍與敵人展開周旋,保護祕密暗道。最終,黨小組力排萬難,解除了炸藥危機,成功保護了江堤安全。姜酈萍壯烈犧牲。黎明來臨,江漢關的鐘聲響起,武漢迎來解放。

“都說‘京漢不分家’,京劇中的譚鑫培等前輩,都來自武漢。有幸指導《黎明》,我是抱着學習的態度。”首次與漢劇結緣,《黎明》導演,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陳霖蒼,就碰上了漢劇中鮮有涉及的現代題材。劇中人物都着便服,捨去了蟒袍、水袖等傳統戲曲中程式化展現的重要手段,陳霖蒼直言,“現代戲是很難的。既要把故事講清楚,符合當代觀衆的審美,更不能讓觀衆覺得這出戏就是話劇加唱,忽視掉漢劇中的傳統精髓。”

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提前探班彩排瞭解到,《黎明》全劇長1小時50分鐘,情節發展緊湊,故事線流暢,但在主要人物塑造上,卻給予了相當大的空間。大篇幅的唱段,人物內心活動外化的藝術呈現,都充分展示了戲曲的唱腔和程式,且未止步於傳統,“我不是拿傳統戲的程式來套,而是創造了一種現代化的程式,把他們運用到演員展現的故事中。全劇的最後,姜驪萍在緊要的生死關頭唱完了10分鐘的‘詠歎調’”,陳霖蒼表示,“如果按史實這樣安排可能不合理,但戲曲離不開寫意,這是它的根本,有時候需要誇張、虛擬,人物才能立起來。”

聲腔豐富

經典、創新一次聽過癮

“現在看到的是第二稿,這一版在原有基礎上有將近60%的變動。”《黎明》在漢劇原有的豐富聲腔中,融入了不少大膽創新。該劇作曲戚茂盛介紹,爲了滿足劇情的需要,和主要演員嗓音特點,《黎明》在唱腔創作上,幾乎囊括了“陳派”全部有代表性的腔形,“劇中有一幕戲中戲,姜驪萍在臨江樓上唱了一段《貴妃醉酒》,也是‘陳派’代表的唱段。”

此外,很多新創作的特色腔形,也在《黎明》中大放異彩。男女主初次相見時對彼此身份信念猶疑的橋段,戚茂盛在此創作了一段反西皮垛子,這是漢劇中少有的唱腔。“是適合劇情需要的,表現人物的內心緊張、徘徊不安、忐忑的心理。”甚至,戚茂盛還利用流行音樂裏使用的伴唱手段,以及西洋加民族樂器的融合樂隊來進行伴奏,爲整齣戲的呈現加分。

戚茂盛稱,“《黎明》是戲迷聽的過癮,但對演員要求很高。”華江濤的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熊國強,深有同感,“一方面要展現華江濤作爲軍人服從是天職的信念,一方面要展現他不忍傷害家鄉父老的痛苦,拿捏好這種內心的掙扎、矛盾不容易。”儘管如此,熊國強也表示,劇中有多處漢劇不曾展示過的聲腔,給演員的發揮留有很大的展示空間。

致敬武漢

歷史上就是英雄的城市

而劇中姜驪萍的扮演者,是戲迷們都很熟悉的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青年漢劇演員王荔。“這是我首次扮演地下黨員的形象,只能自己揣摩、研究。”王荔在江漢關博物館中,找到大量武漢解放前夕的史實,都對姜驪萍的人物塑造給予了現實支撐。“這出戏也讓更多人瞭解到,武漢和平解放背後艱辛的革命故事。”

在來漢執導《黎明》之前,導演陳霖蒼剛剛與湖北省京劇院的演員,完成了京劇《眷江城》的排演。對於《黎明》中展現的保衛大武漢的故事,頗有感觸,“我和武漢漢劇院的全體戲曲同仁,都想對於大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盡一份戲曲人的力量。”

(文中 圖片均由劇院提供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