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疫情下,已有多個糧食出口國採取了保護性出口禁令,給全球糧食供應鏈造成衝擊。聯合國近期預警,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全球瀕臨近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在此背景下,2020年9月23日下午四點半,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祕書處召開第六期國際經濟形勢分析網絡視頻會。本次視頻會的主題是“全球糧食安全的挑戰與對策”。

發言者之一是拜耳管理委員會成員兼作物科學事業部總裁康德。

發言要點

發生疫情後,全球的經濟產出大幅下降,失業增加,人們的收入減少。而受影響最大的,同時也是需要在食品上花費最多的,就是貧困人口。

世界同時存在飢餓問題和浪費糧食的現象。糧食系統的供求並不平衡。

把疫情擋在國門之外,將糧食價值鏈封閉在本國,僅僅關注本國的糧食問題,這種民族主義的做法,不是有效解決現有問題的方案。

糧食系統整個產業鏈是非常複雜的,它的變革和轉型需要時間。需要從整體的、系統化的視角去看糧食系統的發展和轉型,把點連成線。

要增強糧食體系的韌性,需要把精力首先集中在小型的農戶上。從消除貧困、消除飢餓來說,對小農戶的投資也是最重要的。

疫情之下的全球糧食系統狀況如何?

疫情敲響了糧食系統亟需轉型的警鐘。之前很多人認爲糧食系統沒有問題,一切運轉正常。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系統當中很多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整個糧食系統的供求並不平衡。

從消費的角度看,很多的酒店、餐廳因疫情原因不得已要關門停業。在尼日利亞、剛果共和國、也門等國,很多人生活在飢餓當中,但是在很多的國家又出現營養過剩所導致的肥胖問題。世界上一些地區存在飢餓問題,另一些地區又有浪費糧食的現象,對比是非常強烈的。

紐約州一家家庭奶牛場因產能已滿,傾倒牛奶

從供應的角度看,關鍵挑戰是全球糧食生產消耗太多資源,太多的土地、太多的水,這也造成了環境的退化,影響了生物多樣性。

我們現在的生產方式,無法生產出足夠多的糧食給所有人,也沒有辦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減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第二個問題是,國際貿易下降,糧食民族主義抬頭。

發生疫情後,全球的經濟產出大幅下降,失業增加,人們的收入減少。而受影響最大的,同時也是需要在食品上花費最多的,就是貧困人口。

這是在疫情之上更大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需要應對的一個挑戰。

同時我們也面臨其他糧食安全的意外狀況,例如蝗災,自然災害加經濟危機,這就意味着大家的生活會更加地艱難,尤其是對於最脆弱的人羣而言。

經濟危機以外還面臨自然災害

有些觀點認爲,疫情可能是全球化的一個結果,但我認爲,這是一個錯誤的結論。例如,中國在過去四十多年採取的改革開放政策,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對中國減少貧困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在出現了一個民族主義傾向:一些國家和地區想要關閉他們的國界,一方面是希望把疫情擋在國門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將糧食價值鏈封閉在本國,僅僅關注本國的糧食問題。

這種民族主義的做法,並不是有效解決現有問題的方案。我們需要國際合作,而不是退回民族主義,只考慮一個國家的利益,不然將導致更多的飢餓和貧困。

糧食系統如何轉型?

糧食系統整個產業鏈是非常複雜的,它的變革和轉型需要時間。需要從整體的、系統化的視角去看糧食系統的發展和轉型。

而我們現在在疫情當中也看到,各個國家無法採取足夠快的措施應對糧食供求的變化。糧食系統需要更有韌性,而這依賴於創新。

創新的層面講,我們需要研製比如更加能夠抵抗病蟲害的植物,更抗旱的大米等等,都需要新的育種技術來大幅增加產量,本土化其創新技術,同時也需要確保儘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推動糧食生產的可持續。

創新技術能夠爲人所用,很多時候也取決於公衆是否能夠接受該新技術,當公衆對該生物技術存在質疑時,對相關監管機構,對整個體系都會帶來壓力。

我們需要有一套連貫的政策框架,需要有高效的、基於科學的監管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確保創新技術是安全有效的,才能讓農民、讓消費者、讓整個地球受益。

面對現在越來越多的意外事件,糧食系統對這些變化的應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們需要確保系統內不同組成部分之間有更好的聯繫,把點連成線,把整個價值鏈打通,那就是從農民到消費者,以及中間所有的階段,還包括政策,以更加一體化的方式來進行變革和轉型。

無人機技術

圖片來自網絡

經濟數字化,是目前最大的一個機遇。我們可以使用數字技術實現更精確的農業種植方式。

一個例子就是中國無人機技術的發展和使用,深刻地改變了耕種方式,給小農戶帶來多種好處。小農戶可以以較低價格租用,更快完成種植,同時提高了其工作安全性,從環境的角度看,投入也少了很多。

小農戶在糧食系統轉型中發揮着怎樣的作用?

要增強糧食體系的韌性,需要把精力首先集中在小型的農戶上。

從消除貧困、消除飢餓來說,對小農戶的投資是最重要的。在與小農戶的合作上,過去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一勞永逸的通用方案。有一些具體方法可以提高生產力,但是並不能大範圍施行。

從公司的角度來看,很多小農戶的規模太小了,沒有辦法直接與他們接觸。而我們採取的方法是找一些地方的合作伙伴,幫助我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小農戶。

在近幾年,我們主要是採用一種“生態系統”式的方案,通過整合來幫助地方的農民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具體措施可能包括小微貸款,針對最佳實踐的學習培訓,一些產品的應用推廣,幫助他們進入市場,向他們提供有關價格、天氣等信息。

生態系統式方案,整合多項措施

圖片來自網絡

創新技術不應僅僅用在比如北美、歐洲、南美市場,同時還可以應用於比如亞洲、非洲等地區,在其他地理位置的市場上也可以爲小農戶造福。

最重要的問題是要考慮如何來賦能小農戶,解決了這個問題,就可以很大程度改善我們現在糧食領域所面臨的問題。

當然,企業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還需要和其他行業,包括糧農組織、研究機構、地方機構,一起合作,在當地打造一個更完善、更健全的生態系統。這在中國,在東南亞,還有在非洲都是如此。

目前中國農業領域研發水平如何?未來如何進一步提高?

中國在醫藥研發和農業研發方面實際上仍存在很大差距。

從拜耳企業經驗看,我們有一些專注於人類健康方面技術的公司在中國的研發投資很多,但在農業方面的投資還不是很高,尤其是在種子行業。

我們是有在中國增加研發投資的意願。從發展和政策的角度,實際上是有一些改善的空間,需要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