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会知道瑞士天文台,但是这个天文台与那些摆满望远镜的机构可不一样,这个特殊的天文台是专门给一些手表做认证的。其实我们可以简单一点来理解,就是瑞士天文台充当着一个裁判的角色,而来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就是各大品牌的表款。

可就是这么一个权威的裁判员,它在历史上的某个事件中居然被一个运动员给吓怕了,其中原因就是这个运动员比裁判还要厉害

最讽刺的还是,这个打败瑞士天文台的“运动员”居然是来自日本。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来看看日本人到底干了什么吧!

瑞士天文台前传

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瑞士制表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虽然距离第一块表出现的时间才过了几十年,但是有能力生产机芯并制造腕表的品牌以及非常多了,一时间瑞士的钟表市场也变得鱼龙混杂。在那个时间,因为能独立生产腕表的品牌非常多,他们为了宣传自己的表款总会挂上“精准”两个字。可是人多口杂,人人都说自己的腕表精准,那么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精准呢?

于是瑞士当局决定成立一个钟表检测机构,并且将市场上的商品重新划分等级区域,后来COSC(瑞士天文台)诞生了。自1905年开始,天文台开始在接受所有瑞士钟表的检测,并且在次年的1月份公布去年的测试成绩,检验合格的腕表便可得到“天文台认证”的印章和证书。

瑞士天文台正史

在天文台成立之后,这个检测机构就成为了权威的标志,凡是被它盖了印章的腕表都能在市场上买出好销量。为了这样的市场热度,许多品牌都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腕表送去检测,希望在数据公布之时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加出色。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在1960年通过天文台认证的手表就有10万块,在1970年就成了50万块。

其实劳力士占了10的数量,欧米茄却只有8000左右,甚至比美度的1万5千块还要少。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欧米茄在当时并不受市场的认可,直到后来贴上“天文台表”的标签之后逐渐被市场接受。期间,天文台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多次提高检测标准,最早是-10+30秒的误差水平,后面改为了-3+12,最后变成了现在的±10秒。所以能通过这项检测的机芯都是属于高级品。

瑞士天文台外史

在1968年之前,每年的1月份都是瑞士表的狂欢节,因为一旦天文台公布他们的测试成绩,紧随而来的就是一大笔收入资金。可这一切都在1968年的那一天改变了,在那一天瑞士天文台突然宣布停办。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的欢呼声戛然而止,一众腕表品牌也举手无措。直到次年,天文台官方公布了事情的真相。在那一年日本人送来了几块新型腕表瑞士天文台检测,这种新型腕表使用了与音叉振动原理的运转,精准度是瑞士机械表10倍。

因为当时瑞士人并不是直到这种根据音叉原理改进机芯其实是叫石英机芯,对于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精准度也一无所知。不仅如此,发明石英表的精工还衍生出了一个GS公司,这个公司不仅能产出高质量的机械机芯,还有一项比天文台还严格的检测环节。为了保持瑞士表的权威性,瑞士天文台在种种压力下就宣布停办了。

瑞士天文台现代史

在石英风暴刮了10年之后,瑞士机械表慢慢地恢复了生机,但是瑞士天文台却失去了以前的那种权威性。瑞士当局为了保证这种情况不在发生,所以将瑞士的制表也提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代取天文台的权威性的是随之而来的日内瓦认证,这种认证比天文台要严格10被,其中第一项“全部零件都需要在日内瓦制造”就难住了80%的品牌,其次机芯的工艺、锻造的方法等等让拿到这种认证的腕表所剩无几。

其中只有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卡地亚、萧邦等顶级名表才有这个认证。但是在这种极度严苛的条件下,许多品牌又将目光看回了天文台,虽然权威不如当年,但现在却又成为了中高级腕表的代名词。

瑞士天文台的历史几乎能追溯到与制表史一样的时期,在两个多世纪中几经风雨,最终还是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