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明代京債:高風險借貸盛行,破壞人才選拔,激化社會矛盾

在明代的所有經濟借貸活動當中,存在着一種極爲不合理不合法的活動,那就是京債。但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不合法的京債活動,仍然受到了官僚體制當中的大部分官員的歡迎,在整個明王朝時期,都十分流行。

京債活動不僅僅是當時的法律所禁止的活動,而且還給明代的社會體制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京債活動的大規模盛行之下,明代的官僚體制遭到嚴重破壞,形成了一種極具動盪的政治局面,更激化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明代中後期京債盛行,高風險高利潤京債催生了新趨勢

京債,指的是京城中的高利貸者專門放債給在京候選或者即將上任的官吏的一種債務活動。它所針對的人羣是特定的,這是其最大的特徵,也是其帶來的最惡劣的影響。

(一) 明代中後期的京債屬於高風險高利潤借貸活動,具有雙重特徵

一方面,明代的京債屬於一種高利潤的借貸活動,因爲其利息收入非常高。這主要是因爲它所針對的對象是當時的在京官吏,這一部分人羣對於高利息的借貸都能夠還得起;其次,在京債活動盛行的風氣之下,它的高利息也不能阻擋其大規模放債。

在《金屋夢》當中就有記載這種債務活動帶來的高利潤,“選的新官取京帳的,俱是六折,六兩算十兩,每月十五利。不消一年,只六十兩,連本就該三百兩。”

另一方面,京債活動又是一種高風險的借貸活動,對於放貸人和借貸人來說都是如此。因爲高利息的私人借貸活動,本身就是當時的法律所明令禁止的,在《大明律》當中明確規定了,“每月取利不得過三分,年月雖多,不過一本一利。”

從這一方面來說,放貸者和借貸者都需要承擔同樣的風險,一旦被發現,就會受到嚴重的懲罰;而另一種可能則是,放貸者可能會遭遇不能收回債務的風險,因爲高利息的債務,並不是當時所有的官吏都能承受的起的。

(二) 京債活動的盛行,帶動了經濟的流動,引發了新職業的產生

從某一方面來說,雖然京債活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大於其帶來的有利影響,但京債活動的盛行,的確是帶動了當時京城地區經濟的流動,甚至還引發了一種新職業的產生。

這種職業叫做“拉京債”。當然,“拉京債”並不是什麼正面職業,而是依靠自己的人脈資源,引誘一些官員借京債,從而自己從中獲取佣金的一份職業。在《明英宗實錄》當中就有記載這種職業的存在,“京師有無賴子數十輩,常在吏部前覘,輒引至富家借金遂爲之往賂,其實或往或否,偶淂美除則掩爲己功分有其金。”

“拉京債”雖然並不是什麼正面形象,甚至是造成京城官僚體制崩壞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種職業的存在,的確是爲京城的經濟流動貢獻出了一份重要力量。

破壞了人才選拔,激化了社會矛盾,明代京債帶來負面後果

一般在討論京債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之時,都會着重討論其帶來的負面後果。的確如此,京債活動的盛行,破壞了明代的人才選拔機制,破壞了官僚體制的運行,給百姓帶來了嚴重的負擔,從而激化了社會矛盾,給明代帶來嚴重的負面後果。

(一) 對官僚體制的腐敗——破壞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和公開性

首先是對官僚體制的腐敗。明代京債活動所針對的人羣,就是當時的官吏羣體。而官吏羣體借京債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行賄。

在京債盛行之前,明代官吏的選拔十分嚴格,並且有一套完整的運行體制;而在京債盛行之後,這套運行機制則被完全破壞了。候選官吏希望能夠儘快結束自己的候選歷程,於是採用了借京債的方式來行賄;選司則希望能夠從中獲取一定的利潤,便紛紛“向錢看”。

而當一小撥人帶起這樣的風向之時,剩餘的一部分人,也紛紛學樣,舉借京債,用以行賄。而如此一來,正常的選拔體制被完全破壞,人才選拔毫無公平性和公開性可言。

雖說,這並不是京債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即使京債不存在,還是會有小部分人用自己的家財來進行行賄。但,如果沒有京債的話,小部分人永遠都是小部分人。而京債的出現,加劇了其他人的行賄傾向,這就是其對人才選拔制度最大的一種破壞。

(二) 對社會矛盾的激化——加速了政局動盪,激化了百姓怨言

其次,就是加劇了社會階層之間的對立,激化了社會矛盾。官員們大借京債,而自身的俸祿是遠遠無法達到如此高利息的還債標準的,那麼他們怎麼還?靠百姓的血汗錢還!

在京債的壓迫之下,部分官員鋌而走險,選擇了貪污腐敗這一條道路。而貪污腐敗的官吏,引發了百姓的不滿,造成了嚴重的階級獨立,從而加劇了政局的動盪,激化了社會矛盾。

同樣,在沒有京債之前,也存在部分貪官污吏,但京債的流行,讓原本清廉正直的部分官吏,在腐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京債,在這其中,所起到的就是一種加劇的作用。

總結

高風險、高利潤的京債,在明代中後期大肆盛行。而這種表面上被法律明令禁止的行爲,卻在龐大的官僚體系當中十分流行,給明代的官僚體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京債看似和官僚體制、社會動盪和百姓生活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正因爲其針對的人羣是官吏,是當時社會階層當中處於上層機構的那麼一羣人,所以京債的存在,成爲了破壞這一羣人赤子之心的主要誘因。

原本懷揣一顆治國安邦的理想之心,但因爲京城當中盛行的京債和選司的見錢眼開,大部分的官吏都被京債所蠶食,不僅沒有解決自己的燃眉之急,反而加劇了社會動盪,形成了一種負面的局面。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的京債》

2.《明憲宗實錄》

3.《明神宗實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