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邏 陳天元(實習生)

隨着新冠疫情敲響警鐘,能夠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力的高蛋白飲食受到追捧,乳製品成爲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必需品。

9月,海通國際組織了乳製品行業專家交流會。會上,專家普遍認同低溫奶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相比於常溫奶,低溫奶在營養成分、價值感受等方面的優勢已經成爲共識。

對於乳製品市場,天風證券認爲,“低溫化發展是膳食結構和產品生命週期影響下的必然結果”。低溫奶遵循“以牧場爲圓心,以冷鏈爲半徑”的“圓心-半徑”理論,單一產品的輻射區域有限。品牌和渠道不再是乳製品廠商唯二的競爭維度,低溫奶市場會傾向更加差異化、區域化、服務化的多元競爭。

安信證券則指出,低溫奶的流行“正當時”。受益於物流冷鏈技術的進步和網絡平臺對物流效率的提升,低溫奶的運輸半徑延長,損耗減少。而廠商持續的營銷和消費者教育也打開了低溫奶的價格天花板,使低溫奶產品得到價格與銷量的“雙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國內乳製品企業股票整體呈上行趨勢。兩大全國性乳業公司(伊利,23.20%;蒙牛,14.94%)股價從疫情低谷迅速回升;地方性乳製品企業(光明乳業,29.39%;新乳業,38.30%等)漲勢迅猛;專注奶酪的妙可藍多迎來了196.74%的驚人漲幅,成爲乳製品行業的黑馬。

2019年11月,由農墾局牽頭,包含上海光明、北京三元等乳企的中國農墾乳業聯盟召開了新一屆成員大會,併發布了生鮮乳產品新標準,爲目前國內水平最高。農墾局指出,應當“以創設產品標準爲先導,堅持強化技術創新驅動”,提供更高標準、更具創新的鮮乳製品。

那麼,在常溫奶市場趨向飽和的當下,低溫奶能否將成爲乳企擴大市場份額的新突破口?

競爭格局高度集中,中小乳企在傳統市場缺乏機會。

根據Euromonitor統計,2019年國內乳製品市場規模4196.3億元,已發展至2010年時的2.1倍。CR2=44.8%,兩大寡頭伊利、蒙牛分別佔據24.5%和20.3%份額;而排名第三的光明乳業僅分得3.7%。

近幾年,伊利、蒙牛兩大品牌在網絡渠道下沉迅速。年報顯示,2019年伊利銷售費用高達180.7億元,環比2018增長7%,佔總成本費用的21%。營銷攻勢下,伊利和蒙牛幾乎成爲了消費者市場的代名詞,佔據了線上線下零售商的大部分貨架空間。其餘乳企往往只能依託自身優勢,開闢地區市場,如光明的華東市場、新乳業的西南市場、三元的首都市場等。

低溫奶產業整體環境尚未成熟,發展困難重重。

成本制約下,行業寡頭缺乏發展生鮮奶產品線的動力。一位業內人士認爲,對於伊利、蒙牛這樣行業週期穩定、掌握全國市場的巨頭,發展局限於小範圍的低溫奶產品線並非經濟的選擇。

而長期深耕於生鮮奶市場光明乳業成爲了國內低溫奶的領頭羊。光明鮮奶在鮮奶市場份額中佔40%以上;而蒙牛和伊利的總和僅佔不到20%。然而,國內低溫奶產業仍未走出起步階段,函待資金投入。2019年,光明明確提出聚焦新鮮乳品的戰略後,研發費用較去年增長38.19%,主要用於新產品的準備。

但瑕不掩瑜,低溫奶市場因空間大、價值高,仍然被行業廣泛看好。

低溫奶市場成長潛力良好。光明乳業董事長濮韶華提到,我國液態奶消費中,鮮奶佔比僅爲14%;而在國民體質接近的日本,這一比例高達98%。隨着消費升級和營養意識提升,低溫奶將贏得更多關注。

低溫奶市場盈利能力顯著。浙商證券認爲,常溫奶存在零售巨頭貼牌壟斷的現象,經過多年“價格戰”,盈利空間有限;而低溫奶重視服務體驗與產品優勢,在市場中具有較高的生態位和品牌溢價。新乳業公司根據“新鮮戰略”推出的“24小時鮮牛乳”等低溫產品廣受好評。根據招股說明書,2018上半年新乳業的低溫奶銷售額已佔總額57.97%,實現全年淨利潤增長9.21%。2019年,新乳業的淨資產收益率已經達到12.38%。

近幾月,經濟逐漸復甦,外界環境也爲低溫奶提供了多項利好,可謂“時來天地皆同力”。

疫情恢復助力乳製品產業反彈。相比常溫奶,更加註重原奶質量和穩定性的低溫奶受益更多。上游供應商原生態牧業認爲,“疫情也是機遇”。起初受疫情影響,銷售、返工困難,原奶供給難以保證。但第三季度起,由於疫情提醒人們關注健康,全國生鮮乳產量反而出現增長。

政府的持續支持是廠家的一顆“定心丸”。光明2020半年報顯示,以政府補貼爲主的其他綜合收益高達1.35億,同比去年增加223.78%,相當於其半年研發費用的3倍以上。

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乳製品市場,仍存在人均消費水平低、過度集中、對外貿易受阻等問題,低溫奶的發展道阻且長。但這也說明,我國乳業市場潛力巨大。隨着消費水平提高,低溫奶憑藉其獨特優勢,走上更多家庭的餐桌,已不再是難以想象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