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朋友遇到了一个问题,他发现孩子现在在跟自己聊天的时候越来越不耐烦了,我朋友承认平常好像是管孩子管的有点过,比较喜欢唠叨他,但是他唠叨的本意也是为了孩子好呀,但是现在还是不愿意跟自己交流,甚至于自己找他的时候,他就有一点不耐烦的样子,让我朋友觉得很受挫,他不知道要如何去改变当前的局面,他很希望能够改变现在他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他希望能够成为那个说话能被孩子重视的父母。

父母的唠叨是出于爱

以前自己还没有成为父母的时候,也曾经困扰过父母对自己的那些唠叨,但是当自己真的为人父母的时候,才意识到那一句句唠叨后面所蕴含的爱与关心。很多时候父母的唠叨都是出于他们的爱,同时也是有一种想要帮助孩子的想法在里面,父母们唠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的时候,为了他好里面的那个“他”不一定会觉得开心。

相信大多数的父母们都曾经唠叨过孩子,总是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处事方式,而忍不住出言提醒。本来唠叨是为了关心孩子,也是希望他能够事事顺利,自己也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但是没想到,到头来孩子却因为自己的这些好意而疏远了自己。唠叨的本意也是为了关心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让孩子跟自己有了隔阂。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喜欢父母的唠叨呢?

其实主要跟下面的两个方面有关

第1个方面,父母和孩子双方对于“话”的数量的看法不一样。

很多时候父母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太“多”了。这个“多”并不是抨击父母们对于孩子的那些唠叨和关心的数量太多了,而是很多父母在唠叨的“过程中”,没有发现过自己的话对孩子来说太过于频繁这件事情,那就导致于他们时常会接受到孩子的冷落,却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而一旦父母们不自知自己的这种情况的时候,又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和孩子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父母可能认为自己平时对孩子的那些关心和唠叨是适量的,同时也体现了父母们对孩子的在意程度。而孩子们则认为我已经接受到了父母的教育程度,但是父母们却没有接收到,我希望他们能够画少一点的信号,这就导致于两个人的关系一直处于这种,互不理解的,各自进行的行为模式当中,就导致于亲子关系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双方都不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就导致于关系难以进行下去,沟通难以同向进行的情况出现。

第2个方面,可能跟超限效应有关。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超限效应,它指的是当一个人所受到的刺激过多或者是作用的时间过程的时候,心里面就很容易出现十分不耐烦或者逆反的心理现象。

从这个效应里面就可以发现,不管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还是亲子教育,父母们都应该把握住那个最重要的尺度,只要一旦超过了孩子所接受的那个限度,就很容易起反作用。一旦父母所说的话,已经超过了孩子们所能够承受的数量的时候,那么之后父母们所要再说的话,对孩子来说,吸引力就会直线下降,同时那些话只会让孩子产生烦躁的心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经历过父母的唠叨过后,再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会非常的不耐烦的原因,就是由于父母所说的那些话已经到达了孩子能够忍受的最大限度,这就导致于之后父母们再说的话,对孩子来说,就不会再出现像之前那样子对父母所说的话感兴趣,或者有认同感的感受了。

第3个方面,可能是因为父母所认为的唠叨,在孩子看来是一种批评。

其实唠叨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它大体上代表的是父母那些说出口的关心孩子的话,但是有的时候关心别人的话,也有可能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就比如说,父母跟孩子说你的作业写完了吗?现在快点去写吧,不然你之后又要写不完,可能这孩子听来他会觉得这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不信任,会认为父母是在批评自己没有认真写作业的行为,同时也是在不信任自己,这就导致于误会的产生,那么当误会产生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自然就会比较艰难,因为孩子会因为自己自认为的历程不同而出现对父母所讲的话不感兴趣,甚至于充耳不闻的情况出现。

那么父母们到底应该要怎么去做呢?

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所说的话能被孩子重视,同时也希望自己所说的话能给孩子一些帮助,因为大多数的唠叨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而产生的,父母做的很多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因为爱孩子,所以才这样子做的,只是有的时候方法用错了,或者是“劲”使大了导致于出现一些“状况”。

首先,首先父母要懂得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想办法去减少唠叨。

很多时候矛盾的出现都是由于双方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看法不同而导致的结果,而,孩子会不喜欢父母的唠叨,甚至于对父母所说的话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父母所说的话太多了,导致于超出孩子们所能够接受的那个最大限度,也就是超限效应里头说的超过了最大限度之后,就会出现不耐烦和逆反的心理。

那么在找到原因之后,父母所要做的第1件事情,肯定就是要减少唠叨的量,那么当量低于限度的时候,那就不会再有孩子会不耐烦的情况出现。弄清楚了前提再来进行下一步。

唠叨的“量”到底应该怎么定呢?

关于这个“量”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父母了解。

第一,父母们要懂得去保证唠叨的数量变少,第二,要保证唠叨的质量变高,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唠叨少而精,这样子孩子才会懂得珍惜,才会不产生逆反心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当父母们懂得把唠叨变少的时候,孩子自然也会开始慢慢懂得去珍惜父母的这些唠叨,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够泛滥,一泛滥就变成了溺爱一样,父母对孩子的唠叨也不能够泛滥,像有克制性的有重点的去唠叨孩子,这样子才能算是一个既有质量又有数量保证的好“唠叨”。

其次,要让唠叨少而精,要去避开超限效应。

想要提升唠叨的质量,那么父母们一定要懂得察言观色,只有能够帮助孩子当务之急的那种“唠叨”,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唠叨”。同时也要减少那些隐藏着批评的“唠叨”,比如说,“你这次怎么考得不好呀,是不是还是因为自己粗心啊?”是不是你的什么原因啊?还是你自己怎么啦?这样子的说话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信任,在这方面需要父母多去注意。

推荐蔡康永的情商课,父母可以去看一看,其实学会高情商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了解自己,只有当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以后,那么他自然也就能够做到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有高情商的表现了。这种高情商的表现在亲子教育里面,也就是“教子有道”,并且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融洽。

最后,学会把唠叨转化为一个对孩子来说更有用的东西。

写到这里,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发现一件事情,就是之前的唠叨好像已经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东西,它的名字叫做建议。其实就是这样,只要把孩子们之前所认为的那些唠叨放到一个适合的情境,能够帮助他们的地方,就会变成一个他们所想要并且需要的“建议”,而这种把唠叨变为孩子所需要的建议的能力是需要父母去多加学习和练习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可以多对孩子说一些“你很努力,做的很棒”的鼓励的言语去鼓励孩子,这样,不仅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们对自己的自信心,并且不会再触犯到超限效益,不会再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产生了阻碍的情况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