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我这一生的坎坷,让公平回到我的身上。

用这样一句励志名言来形容他这辈子的经历,可以说是刚好合适,而非“再合适不过”。毕竟,如果问他想要拿这一生坎坷经历换回什么的话,他回答的应该不是公平,而是尊重。

从“流浪小王子”到“华裔食神”,再到“麒派画家”,他一直都在与种族歧视抗争。而他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争取一份尊重。

此人即是麒派宗师周信芳之子——周英华。

图 | 周信芳抱着的孩子便是周英华

他本该是被家里娇宠的少爷,可却不得不在异国忍气吞声地活着,从周英华,活成Michael Chow。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开始了“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

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于11月12日以中国战败,上海沦陷为标志结束,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上海才得到解放。

而在这期间,1939年,周英华出生了。

在战争之年出生的孩子,名字总会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周英华便是如此,他的名字代表着“英雄的中华”。

此含义即是父亲周信芳赋予的,他希望国家能崛起。不过,他并没有想过让儿子为这含义做出些什么行动。毕竟,周英华自幼便是个病根子,不仅患有严重的哮喘,还常常生病。

因此,周信芳和裘丽琳从小就没有让周英华上学堂。可周英华并不是坐得住的性子,他不爱待在家,经常想跑出去看电影。

与大哥周少麟和三姐周采芹一样,周英华也十分热爱表演。每次外出看电影,他都能模仿其中的角色,给家里人上演一场模仿剧。

不过,周英华最想模仿的还是周信芳。虽然他很畏惧威严的周信芳,每次吃饭都不敢吭气,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其实,他对周信芳还是很敬爱的,毕竟那可是自己的父亲。

尤其是每次看到京剧扮相的周信芳站在舞台上时,周英华就会很自豪,很崇拜。

只是,同其他哥哥姐姐一样,周英华也不被允许学戏。他曾在晚年接受采访聊到父亲时说:“我知道他百分之百不想我成为演员,尤其是京剧演员,因为他觉得太苦了,太难了。

图 | 父亲周信芳

然而,就算不成为演员,周英华的未来道路也一样是苦的。

1951年,年仅12岁的周英华在母亲裘丽琳的安排下,同三姐周采芹一起离开了家乡,奔赴香港,并在1952年前往英国。

对于母亲的安排,周英华自始至终没有反抗过,也没有明确表示过不满或者难过,他的情绪都压在了心底。

对于那时的感受,他也只是在晚年回忆时才提起:“一切熟悉和喜爱的事物都消失了。忽然间我非常空虚,整个世界都颠倒了。

可纵使空虚,他也依旧不把这份情绪说出口。就连在异国生活不适,没钱维持生活,他也没有提出要回家,而是独自去餐厅打工赚钱。

他知道,在这异国他乡,周信芳的名号不管用,那周信芳之子周英华的名字,更不会有人在意。

在中国,我是周信芳的儿子,身边满是名车、家仆,人人都想了解我的家族。在英国,我是nothing(什么都不是)。

因此,他只能做个沉默的Michael Chow。

图 | 周英华

可在那个时代,“沉默”并不是一个保命符。

由于中国在当时尚未强大起来,出门在外的中国人难免都会碰上种族歧视。周英华也不例外。一次,他和周采芹在租公寓时就因为自己的国籍而被拒绝了。但让他更为气愤的还是那一句“爱尔兰人和有色人种不必申请”。

他不理解,明明同是人类,为何西方人会因为肤色问题而将人拒之门外,甚至侮辱呢?

不过就算心有不甘,周英华也没有将自己的心情表露出来。从离家那一刻,他已经学会了如何掩饰自己。不过,他的掩饰瞒得住兄弟姐妹,却瞒不住生自己的母亲。

1961年,裘丽琳想方设法去了英国一趟,周英华和周采芹负责去接机。就在路上,周英华终于无法忍耐自己的真实情绪了,时隔十年,他才问出那句当初早该问的话:“妈妈,为什么非要让我那么小就离开你?

其实不问,周英华在后来也能知道原因。毕竟,周家很快就被十年动荡给“囚禁”住了。裘丽琳的所作所为,在那时也已不需要用言语去解释,单单看时局,周英华也能明白,自己父母的一片苦心。

只是,周英华并没有时间去接受这般残忍的现实,当父母遭受折磨时,他也在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人生。

图 | 裘丽琳与女儿采芹和儿子华英在伦

自从离开家乡后,周英华就没有收到过父母的来信,他仿佛像是被遗弃的孩子一样。

后来回忆起此事,周英华还说:“我奉为真理的两件事都不复存在:父亲的地位从巨星变成不为人知;我的祖国和文化处境更糟糕。周围的人都普遍认为我们是最最卑微的,来自某个早已没落的异域国度。这并不正确,也不公正。我为此十分心碎。

然而更难的是,他需要在心碎的时候,独自扛起自己世界的一片天。

一开始,周英华也想和周采芹一样在演艺圈摸爬滚打。只是,他没有周采芹那样的天赋。虽然他接连参演了16部电影的拍摄,可都是打酱油角色,并不需要什么演技,当然,也不可能走红。

因此,周英华还曾自嘲“自己是个蹩脚的演员”。

不过,比起没有好角色,让周英华不想再在演艺圈道路留下来的原因还是得归结于他的华人身份。在当时,华人走在路上都会被歧视,更别谈演戏了,观众不乐意看,他自然也没能有好角色。

就这样,周英华果断放弃了演戏,转而去圣马丁学院学习绘画和设计。

为了维持生计,周英华开始靠画笔来养活自己。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海报展示,甚至是画展,只要有钱,他都会做。

但随着自己的名声渐长,周英华反而开始打算以中国美食来征服西方世界,让西方人对中国人改观。在他看来,当时能让西方人对中国产生崇拜心理的只有京剧和中国菜。可他不擅京剧,只能做美食。

然而,那时的中国菜于西方人眼中就是廉价食物。周英华要想让西方人改观,就得干出一番大事业,若是开那种随处可见的小餐馆,西方人是看都不会看的。

好在,周英华除了在艺术上有卓越见识之外,他在商业方面也很有想法。

1968年,第一家“Mr.Chow”高级餐馆在伦敦繁华区开业。其中,餐馆里所用装饰全是奢华无比的。餐具是印制的,菜单封皮是爱马仕家制作的,就连服务生穿的衣服,还用的阿玛尼燕尾制服。

由此足以可见,这家餐馆的高级程度。而这所有的“高级”,为的都是配得上中华料理。

周英华之所以花大价钱去这样装饰,也是想让西方人知道,中国美食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低级,正宗的中国味道也不是他们想吃就能吃到的。

毕竟,他这家店可是开在繁华区,是高档地区,普通人是无法来这里吃上一顿饭的,大多时候只有名流贵族会来。

而来的名流贵族越多,他的餐馆就越出名,中国味道也就随之“走红”。不过,于周英华而言,餐馆出名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西方人在提起他时,都会尊称他一声“周先生”,而非“那个中国人”。

在他心里,一句“周先生”,就代表着别人对他是尊敬的,而非歧视的。

这样一来,在属于他自己的圈子里,也就不存在种族歧视了。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周英华不发展自己的绘画天赋,并从绘画入手,让西方人敬佩中国艺术。可若是这样想,那就太天真了,当时的艺术界,可是由欧美主导的。

如周英华本人所说:“那个时候,中国人想要努力在一个仍由欧美主导的艺术史和艺术界争取一席之地实在太艰难了,在西方几乎没有对中国艺术家的支持体系。

因此,他放弃了绘画,转而做了餐饮。

说到底,那时的周英华做这些事的本意并非想要钱,他在绘画上很有成就,曾参加过像“知名潜力艺术家”这类的展览,若是单纯想要财富,那他大可继续做职业画家。

可他没有,他想要的无非是平等,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平等。此外,他还想要向西方人传达,中国独有的特色。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把餐厅做得尽善尽美的原因。我成功了,餐厅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把中国介绍给西方。

当然,他更多的是要得到尊重。

我需要得到认可,需要被尊重以及被崇拜”。

即使是离开了周家,周英华骨子里仍继承着父母的倔强因子。

图 | 周英华携妻子与哥哥姐姐大团聚

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此话恰好适用于周英华。毕竟,在他自认为一无所有时,他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位女子在无条件支持他。

可以说,周英华的餐厅能成功也离不开那位女子的奉献,毕竟餐厅的启动资金,有一部分便是她出的。这位女子便是周英华的第一任妻子,名模格蕾丝·柯丁顿。

当我遇见他时,他一无所有,我也一无所有,我们住在一起的时候,他有四双筷子,两个盘子,两张椅子,一个圆锅,还有一个平底煎锅,除此之外,他身无分文。

早在周英华创业前,格蕾丝·柯丁顿便和他在一起了,两人曾一起在斯隆大街合开一家发型屋。周英华创业用的资金便是卖掉发型屋得来的钱。

与白手起家的周英华不同,早在17岁时便成为时尚圈最炙手可热的超模之一的格蕾丝·柯丁顿并不是很需要这笔钱,所以这笔钱才全部都用在了周英华的餐厅上,尽管那时两人仍只是恋爱关系。

图 | 周英华与第一任妻子格蕾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格蕾丝在26岁时遭遇车祸,除了头部受到重创之外,还失去了一只眼睑。此外,她的脸部也受了严重的伤,在连续做了5次的整形手术后,她的脸依旧没能恢复。

身为靠镜头吃饭的模特,脸部受伤对她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好在,格蕾丝并没有陷入消极情绪。在知道自己失去容颜后,她也没有怨天尤人,相反,她果断放弃了模特的工作,转而从事幕后,去Vogue杂志做起了初级编辑。

对于曾经登过Vogue杂志封面的她而言,这份工作既是“旧伤疤”,也是“新征途”。毕竟,这是她重新回到时尚圈的好机会。

基本工作有了之后,格蕾丝也像普通女性一样,步入了婚姻殿堂。

在住院期间,周英华一直陪伴在格蕾丝身边,这让她大为感动。故而两人在1968年,“Mr. Chow”餐厅开业后结了婚。

按理说,两人都曾见过彼此最狼狈的一面,也曾陪伴过彼此从低谷走向巅峰,婚后关系应该会甜蜜无比才对。

可事实却不是如此,婚后一年,他们便和平分手了,理由是文化分歧。

由于他们都只顾着自己的事业,不常沟通,所以两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明显,矛盾也就越来越多。自然,结局也只能是离婚。

于旁观人而言,这个结局多多少少有点可惜,毕竟他们二人一路走来都是互相扶持的。可于当事人而言,这个结局就是一个解放。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和平分手,各自安稳,未尝也不是不好。

图 | 昔日的结婚照

与父亲不同,周英华这一生,并不是只有一个真爱。在与格蕾丝离婚后,他很快就有了下一任,对方同格蕾丝一样,也是模特,名叫周天娜。

周天娜在那时可是出了名的混血大美人,作家亦舒所著作品《圆舞》的原型便是她。

1971年,周英华邂逅了这位国际当红超模。两人虽相差了12岁,但还是一见钟情,在恋爱一年后便结了婚。

周天娜这个名字,也是她在婚后随夫姓所起的。后来,她还淡出了模特界,一心只顾着做周英华餐厅的女主人。

当然,这对周英华也是百利而无一害。毕竟,名模在那儿一坐,谁不想进来一睹芳颜?

只是,于时尚圈而言,这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周天娜理应站在舞台上,向世人“炫耀”她的美,而非坐在餐厅里,供吃客“观赏”。

图 | 周英华与周天娜

不过好在,格蕾丝出面挽回了这份美,于1973年说服了周天娜登上Vogue。

说来也是神奇,身为周英华的前妻,格蕾丝对周天娜并没有情敌见情敌的分外眼红,反而是惺惺相惜。

据格蕾丝自传记载,两人在第一次见对方前,还很用心地了解了彼此的爱好,以对方的喜好打扮自己。

而在周天娜为Vogue拍封面图时,也是格蕾丝帮她特意打造造型。

放眼现代,经常都会有情侣因为前任的出现而导致感情有裂缝,几乎很少有像周天娜这样能与前任把手言欢的人。

可以说,就算有周英华这层关系,也不影响她与格蕾丝二人的友谊。

不过其实周天娜也没有和周英华走到白头,两人最后也是以离婚收场。

图 | 夫妇二人的滑稽照片

20世纪80年代,周英华得知了父母早已逝世的消息。因为这个噩耗,他整个人都崩溃了,终日死气沉沉,不愿意开口说话。

渐渐的,周天娜便与他产生了矛盾。1987年,两人分居,周天娜独自去了巴黎发展事业,并在那边结识了好莱坞明星李察·基尔,相处几天后,两人关系越发亲密。

1990年,在和周英华离婚后,周天娜本想和李察·基尔在一起的。可她没想到,李察·基尔很快就娶了超模辛迪·克劳馥。他们二人在巴黎发生的一切,只是她的一厢情愿。

悲痛之下,周天娜耐不住寂寞,和出名的双性恋花花公子Kim d’Estainville共度一夜。

而就是因为这一夜,周天娜患上了艾滋病,于1992年逝世,年仅41岁。

她的逝世,无疑是时尚界的遗憾。

不过,她还是给自己热爱的时尚界留下了一个珍宝,那便是她的女儿——China Chow,中文名字为周佳纳。

同周信芳一样,周英华之所以给女儿取“China”这个名字,也是因为中国。纵使自己一直在外国打拼,周英华也没有忘记过,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不管是他,还是他的孩子们,身上流的依旧是中国血液。

可以说,周英华三个孩子里,只有周佳纳一个人继承了父母的所有。

图 | 右起:周天娜抱着女儿

身为周天娜的女儿,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和时尚感,早早就踏进了社交界,成为了美国最受瞩目的名媛,后来还被选中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主演。此外,她还继承了周英华骨子里的倔强,同他一样,周佳纳也不允许别人说中国不好。

据说,周佳纳有一任男友曾开玩笑说她:“怎么会有人取名叫China?”周佳纳一听,立刻就和男友分手了。

虽然从未在祖国大陆上生活,但她的根,就是中国。

只是,所有人都只关注她的外表,关注她的感情生活,甚至关注她的大尺度照片,而没有看见她为“寻根”所作出的努力。

与周英华一样,周佳纳也热爱艺术。她参与了许多世界级别的展览,其中就包括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的系列展览演出。

尽管未曾与自己的爷爷生活过,但在看到有关周信芳的事物时,周佳纳的心里总会产生一丝敬佩感。她对周信芳的麒派艺术特别感兴趣,对他一生的遭遇也很好奇。

为此,周佳纳每次回中国都会去探索周信芳的过去。而这一番探索之旅,于她而言,也是一次寻根之旅。

与此同时,周英华也同样在“寻根”。只是,他寻的是自己的艺术根源——绘画。

当周英华沉陷于父母逝世的悲痛中时,有这样一个女子,不仅将他带离了伤心情绪,还让他重新拾起了画笔。

这个女子是周英华的第三任太太——名媛Eva Chun。Eva是韩国人,她与周英华是在一个派对上认识并相恋的。

与周天娜不同,当看到周英华整日郁郁寡欢时,Eva并没有与他有任何嫌隙和矛盾,相反,她一直尽自己所能陪在周英华身边,安慰他,照顾他。

随后,于1992年,两人结婚。

Eva和周英华一样懂设计,懂时尚,两人有着许多共同话题。不过,在1994年生下女儿后,Eva却放弃了自己的时装事业,一心只想着照顾女儿和陪伴丈夫。

后来她还开始帮助周英华打理餐厅的生意,每次去参加社交会时,Eva都会积极地和人商谈,给餐厅增加曝光率。

可以说,餐厅的后续发展离不开Eva的推动。

而周英华本人则在Eva的照顾下,走出了悲痛情绪,并重新拾起了画笔,以绘画来抒发自己对父母的怀念。

图 | 周英华与第三任妻子

从放弃职业画家的身份,到重新回归画坛,数十年兜兜转转,周英华还是回归了本心。他终于能暂时放下把中国介绍给西方的重任,从而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艺术了。

此外,他也不再像初来英国那般,担心别人歧视自己了。除了拾起画家身份之外,他还主动拾起了周信芳之子的身份。

2015年1月下旬,周英华第一次回中国开办个人绘画和收藏展,中文展览名便是“麒派画家周英华”,英文名则是“The Voice For My Father——致我的父亲”。

拾起画笔的那一刻,周英华的内心想的便是周信芳。

想着父亲站在舞台上的高叹低吟,退步抖袖,周英华所绘的画作仿佛都有了自己灵魂一样的生动真切。

而这所谓的“生动”,便是来自于周英华本人的情感。他想通过画作,传达自己对父亲的致敬,以及对父亲所创麒派艺术的致敬。

图 | 周英华画作
图 | 周英华画作
图 | 周英华画作

尽管很早就离开了家,但周英华清楚,麒派京剧是父亲一生的心血,而他自己没有戏剧天赋,自然不可能成为麒派传人。但纵使如此,周英华也没有因此而放弃继承父亲的艺术,既然无法继承京剧上的艺术,那他就自创属于画坛上的麒派艺术。

若说,周英华前半生一直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的话,那他的后半生,便是在为继承父亲麒派艺术而奋斗。

换句话说便是,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从Michael Chow做回了周英华。

回顾一路走来的经历,他曾说:“我的生活就像一部电影。后来我发现名声能让人摆脱歧视。名声越大,歧视就会减少,这也是我走到今天的窍门。其实现在每一天,我仍然在跟种族歧视对抗,只不过换了种方式。

说起来,其实周英华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离不开他三任妻子的帮助。特别是回归画坛这一点,Eva功不可没。

周英华当然也深知这位妻子对他的好,可两人的婚姻却也是没走到最后,在维持了26年后,两人便散了。

于2019年2月9日,80岁的周英华第四次走进婚姻殿堂,迎娶30岁的Vanessa Rano。

与前面三任妻子的相遇差不多,周英华和Vanessa也是一见钟情,周英华在采访时曾公布说:“在电梯里的第一次相遇,Vanessa的笑感染了我,也治愈了我。是她让我在这把年纪还能拥有爱情。

当这一报道出来时,有许多人都在猜想,Vanessa会给周英华带来多少辉煌?毕竟,周英华的前三任妻子都是传奇人物,且都给予了周英华帮助。

但其实,活到杖朝之年的周英华并不需要这位妻子给予自己任何东西,现在的他,想要的或许只是一个安定的家罢了。

毕竟从12岁离家起,周英华就一直在奔波。当然,到现在为止,他也还没有停下脚步,仍在麒派画家的艺术之路上走着。

文 | 千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