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我這一生的坎坷,讓公平回到我的身上。

用這樣一句勵志名言來形容他這輩子的經歷,可以說是剛好合適,而非“再合適不過”。畢竟,如果問他想要拿這一生坎坷經歷換回什麼的話,他回答的應該不是公平,而是尊重。

從“流浪小王子”到“華裔食神”,再到“麒派畫家”,他一直都在與種族歧視抗爭。而他之所以這樣做,爲的就是爭取一份尊重。

此人即是麒派宗師周信芳之子——周英華。

圖 | 周信芳抱着的孩子便是周英華

他本該是被家裏嬌寵的少爺,可卻不得不在異國忍氣吞聲地活着,從周英華,活成Michael Chow。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中國軍隊奮起抗擊,開始了“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

會戰持續了三個月,於11月12日以中國戰敗,上海淪陷爲標誌結束,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上海纔得到解放。

而在這期間,1939年,周英華出生了。

在戰爭之年出生的孩子,名字總會被賦予特殊的含義,周英華便是如此,他的名字代表着“英雄的中華”。

此含義即是父親周信芳賦予的,他希望國家能崛起。不過,他並沒有想過讓兒子爲這含義做出些什麼行動。畢竟,周英華自幼便是個病根子,不僅患有嚴重的哮喘,還常常生病。

因此,周信芳和裘麗琳從小就沒有讓周英華上學堂。可週英華並不是坐得住的性子,他不愛待在家,經常想跑出去看電影。

與大哥周少麟和三姐周采芹一樣,周英華也十分熱愛表演。每次外出看電影,他都能模仿其中的角色,給家裏人上演一場模仿劇。

不過,周英華最想模仿的還是周信芳。雖然他很畏懼威嚴的周信芳,每次喫飯都不敢吭氣,生怕自己做錯了什麼。但其實,他對周信芳還是很敬愛的,畢竟那可是自己的父親。

尤其是每次看到京劇扮相的周信芳站在舞臺上時,周英華就會很自豪,很崇拜。

只是,同其他哥哥姐姐一樣,周英華也不被允許學戲。他曾在晚年接受採訪聊到父親時說:“我知道他百分之百不想我成爲演員,尤其是京劇演員,因爲他覺得太苦了,太難了。

圖 | 父親周信芳

然而,就算不成爲演員,周英華的未來道路也一樣是苦的。

1951年,年僅12歲的周英華在母親裘麗琳的安排下,同三姐周采芹一起離開了家鄉,奔赴香港,並在1952年前往英國。

對於母親的安排,周英華自始至終沒有反抗過,也沒有明確表示過不滿或者難過,他的情緒都壓在了心底。

對於那時的感受,他也只是在晚年回憶時才提起:“一切熟悉和喜愛的事物都消失了。忽然間我非常空虛,整個世界都顛倒了。

可縱使空虛,他也依舊不把這份情緒說出口。就連在異國生活不適,沒錢維持生活,他也沒有提出要回家,而是獨自去餐廳打工賺錢。

他知道,在這異國他鄉,周信芳的名號不管用,那周信芳之子周英華的名字,更不會有人在意。

在中國,我是周信芳的兒子,身邊滿是名車、家僕,人人都想了解我的家族。在英國,我是nothing(什麼都不是)。

因此,他只能做個沉默的Michael Chow。

圖 | 周英華

可在那個時代,“沉默”並不是一個保命符。

由於中國在當時尚未強大起來,出門在外的中國人難免都會碰上種族歧視。周英華也不例外。一次,他和周采芹在租公寓時就因爲自己的國籍而被拒絕了。但讓他更爲氣憤的還是那一句“愛爾蘭人和有色人種不必申請”。

他不理解,明明同是人類,爲何西方人會因爲膚色問題而將人拒之門外,甚至侮辱呢?

不過就算心有不甘,周英華也沒有將自己的心情表露出來。從離家那一刻,他已經學會了如何掩飾自己。不過,他的掩飾瞞得住兄弟姐妹,卻瞞不住生自己的母親。

1961年,裘麗琳想方設法去了英國一趟,周英華和周采芹負責去接機。就在路上,周英華終於無法忍耐自己的真實情緒了,時隔十年,他才問出那句當初早該問的話:“媽媽,爲什麼非要讓我那麼小就離開你?

其實不問,周英華在後來也能知道原因。畢竟,周家很快就被十年動盪給“囚禁”住了。裘麗琳的所作所爲,在那時也已不需要用言語去解釋,單單看時局,周英華也能明白,自己父母的一片苦心。

只是,周英華並沒有時間去接受這般殘忍的現實,當父母遭受折磨時,他也在苦心經營着自己的人生。

圖 | 裘麗琳與女兒采芹和兒子華英在倫

自從離開家鄉後,周英華就沒有收到過父母的來信,他彷彿像是被遺棄的孩子一樣。

後來回憶起此事,周英華還說:“我奉爲真理的兩件事都不復存在:父親的地位從巨星變成不爲人知;我的祖國和文化處境更糟糕。周圍的人都普遍認爲我們是最最卑微的,來自某個早已沒落的異域國度。這並不正確,也不公正。我爲此十分心碎。

然而更難的是,他需要在心碎的時候,獨自扛起自己世界的一片天。

一開始,周英華也想和周采芹一樣在演藝圈摸爬滾打。只是,他沒有周采芹那樣的天賦。雖然他接連參演了16部電影的拍攝,可都是打醬油角色,並不需要什麼演技,當然,也不可能走紅。

因此,周英華還曾自嘲“自己是個蹩腳的演員”。

不過,比起沒有好角色,讓周英華不想再在演藝圈道路留下來的原因還是得歸結於他的華人身份。在當時,華人走在路上都會被歧視,更別談演戲了,觀衆不樂意看,他自然也沒能有好角色。

就這樣,周英華果斷放棄了演戲,轉而去聖馬丁學院學習繪畫和設計。

爲了維持生計,周英華開始靠畫筆來養活自己。不管是室內設計,還是海報展示,甚至是畫展,只要有錢,他都會做。

但隨着自己的名聲漸長,周英華反而開始打算以中國美食來征服西方世界,讓西方人對中國人改觀。在他看來,當時能讓西方人對中國產生崇拜心理的只有京劇和中國菜。可他不擅京劇,只能做美食。

然而,那時的中國菜於西方人眼中就是廉價食物。周英華要想讓西方人改觀,就得幹出一番大事業,若是開那種隨處可見的小餐館,西方人是看都不會看的。

好在,周英華除了在藝術上有卓越見識之外,他在商業方面也很有想法。

1968年,第一家“Mr.Chow”高級餐館在倫敦繁華區開業。其中,餐館裏所用裝飾全是奢華無比的。餐具是印製的,菜單封皮是愛馬仕家制作的,就連服務生穿的衣服,還用的阿瑪尼燕尾制服。

由此足以可見,這家餐館的高級程度。而這所有的“高級”,爲的都是配得上中華料理。

周英華之所以花大價錢去這樣裝飾,也是想讓西方人知道,中國美食不是他們所想的那樣低級,正宗的中國味道也不是他們想喫就能喫到的。

畢竟,他這家店可是開在繁華區,是高檔地區,普通人是無法來這裏喫上一頓飯的,大多時候只有名流貴族會來。

而來的名流貴族越多,他的餐館就越出名,中國味道也就隨之“走紅”。不過,於周英華而言,餐館出名還有一點好處就是,西方人在提起他時,都會尊稱他一聲“周先生”,而非“那個中國人”。

在他心裏,一句“周先生”,就代表着別人對他是尊敬的,而非歧視的。

這樣一來,在屬於他自己的圈子裏,也就不存在種族歧視了。

或許有人會問,爲何周英華不發展自己的繪畫天賦,並從繪畫入手,讓西方人敬佩中國藝術。可若是這樣想,那就太天真了,當時的藝術界,可是由歐美主導的。

如周英華本人所說:“那個時候,中國人想要努力在一個仍由歐美主導的藝術史和藝術界爭取一席之地實在太艱難了,在西方几乎沒有對中國藝術家的支持體系。

因此,他放棄了繪畫,轉而做了餐飲。

說到底,那時的周英華做這些事的本意並非想要錢,他在繪畫上很有成就,曾參加過像“知名潛力藝術家”這類的展覽,若是單純想要財富,那他大可繼續做職業畫家。

可他沒有,他想要的無非是平等,西方人與中國人之間的平等。此外,他還想要向西方人傳達,中國獨有的特色。

這就是爲什麼我會把餐廳做得盡善盡美的原因。我成功了,餐廳成爲一種文化象徵,把中國介紹給西方。

當然,他更多的是要得到尊重。

我需要得到認可,需要被尊重以及被崇拜”。

即使是離開了周家,周英華骨子裏仍繼承着父母的倔強因子。

圖 | 周英華攜妻子與哥哥姐姐大團聚

都說,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此話恰好適用於周英華。畢竟,在他自認爲一無所有時,他的背後其實還有一位女子在無條件支持他。

可以說,周英華的餐廳能成功也離不開那位女子的奉獻,畢竟餐廳的啓動資金,有一部分便是她出的。這位女子便是周英華的第一任妻子,名模格蕾絲·柯丁頓。

當我遇見他時,他一無所有,我也一無所有,我們住在一起的時候,他有四雙筷子,兩個盤子,兩張椅子,一個圓鍋,還有一個平底煎鍋,除此之外,他身無分文。

早在周英華創業前,格蕾絲·柯丁頓便和他在一起了,兩人曾一起在斯隆大街合開一家髮型屋。周英華創業用的資金便是賣掉髮型屋得來的錢。

與白手起家的周英華不同,早在17歲時便成爲時尚圈最炙手可熱的超模之一的格蕾絲·柯丁頓並不是很需要這筆錢,所以這筆錢才全部都用在了周英華的餐廳上,儘管那時兩人仍只是戀愛關係。

圖 | 周英華與第一任妻子格蕾絲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格蕾絲在26歲時遭遇車禍,除了頭部受到重創之外,還失去了一隻眼瞼。此外,她的臉部也受了嚴重的傷,在連續做了5次的整形手術後,她的臉依舊沒能恢復。

身爲靠鏡頭喫飯的模特,臉部受傷對她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好在,格蕾絲並沒有陷入消極情緒。在知道自己失去容顏後,她也沒有怨天尤人,相反,她果斷放棄了模特的工作,轉而從事幕後,去Vogue雜誌做起了初級編輯。

對於曾經登過Vogue雜誌封面的她而言,這份工作既是“舊傷疤”,也是“新徵途”。畢竟,這是她重新回到時尚圈的好機會。

基本工作有了之後,格蕾絲也像普通女性一樣,步入了婚姻殿堂。

在住院期間,周英華一直陪伴在格蕾絲身邊,這讓她大爲感動。故而兩人在1968年,“Mr. Chow”餐廳開業後結了婚。

按理說,兩人都曾見過彼此最狼狽的一面,也曾陪伴過彼此從低谷走向巔峯,婚後關係應該會甜蜜無比才對。

可事實卻不是如此,婚後一年,他們便和平分手了,理由是文化分歧。

由於他們都只顧着自己的事業,不常溝通,所以兩人之間的文化差異越來越明顯,矛盾也就越來越多。自然,結局也只能是離婚。

於旁觀人而言,這個結局多多少少有點可惜,畢竟他們二人一路走來都是互相扶持的。可於當事人而言,這個結局就是一個解放。

畢竟,強扭的瓜不甜。和平分手,各自安穩,未嘗也不是不好。

圖 | 昔日的結婚照

與父親不同,周英華這一生,並不是只有一個真愛。在與格蕾絲離婚後,他很快就有了下一任,對方同格蕾絲一樣,也是模特,名叫周天娜。

周天娜在那時可是出了名的混血大美人,作家亦舒所著作品《圓舞》的原型便是她。

1971年,周英華邂逅了這位國際當紅超模。兩人雖相差了12歲,但還是一見鍾情,在戀愛一年後便結了婚。

周天娜這個名字,也是她在婚後隨夫姓所起的。後來,她還淡出了模特界,一心只顧着做周英華餐廳的女主人。

當然,這對周英華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畢竟,名模在那兒一坐,誰不想進來一睹芳顏?

只是,於時尚圈而言,這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周天娜理應站在舞臺上,向世人“炫耀”她的美,而非坐在餐廳裏,供喫客“觀賞”。

圖 | 周英華與周天娜

不過好在,格蕾絲出面挽回了這份美,於1973年說服了周天娜登上Vogue。

說來也是神奇,身爲周英華的前妻,格蕾絲對周天娜並沒有情敵見情敵的分外眼紅,反而是惺惺相惜。

據格蕾絲自傳記載,兩人在第一次見對方前,還很用心地瞭解了彼此的愛好,以對方的喜好打扮自己。

而在周天娜爲Vogue拍封面圖時,也是格蕾絲幫她特意打造造型。

放眼現代,經常都會有情侶因爲前任的出現而導致感情有裂縫,幾乎很少有像周天娜這樣能與前任把手言歡的人。

可以說,就算有周英華這層關係,也不影響她與格蕾絲二人的友誼。

不過其實周天娜也沒有和周英華走到白頭,兩人最後也是以離婚收場。

圖 | 夫婦二人的滑稽照片

20世紀80年代,周英華得知了父母早已逝世的消息。因爲這個噩耗,他整個人都崩潰了,終日死氣沉沉,不願意開口說話。

漸漸的,周天娜便與他產生了矛盾。1987年,兩人分居,周天娜獨自去了巴黎發展事業,並在那邊結識了好萊塢明星李察·基爾,相處幾天後,兩人關係越發親密。

1990年,在和周英華離婚後,周天娜本想和李察·基爾在一起的。可她沒想到,李察·基爾很快就娶了超模辛迪·克勞馥。他們二人在巴黎發生的一切,只是她的一廂情願。

悲痛之下,周天娜耐不住寂寞,和出名的雙性戀花花公子Kim d’Estainville共度一夜。

而就是因爲這一夜,周天娜患上了艾滋病,於1992年逝世,年僅41歲。

她的逝世,無疑是時尚界的遺憾。

不過,她還是給自己熱愛的時尚界留下了一個珍寶,那便是她的女兒——China Chow,中文名字爲周佳納。

同周信芳一樣,周英華之所以給女兒取“China”這個名字,也是因爲中國。縱使自己一直在外國打拼,周英華也沒有忘記過,自己是一箇中國人。不管是他,還是他的孩子們,身上流的依舊是中國血液。

可以說,周英華三個孩子裏,只有周佳納一個人繼承了父母的所有。

圖 | 右起:周天娜抱着女兒

身爲周天娜的女兒,她繼承了母親的美貌和時尚感,早早就踏進了社交界,成爲了美國最受矚目的名媛,後來還被選中成爲了好萊塢電影的主演。此外,她還繼承了周英華骨子裏的倔強,同他一樣,周佳納也不允許別人說中國不好。

據說,周佳納有一任男友曾開玩笑說她:“怎麼會有人取名叫China?”周佳納一聽,立刻就和男友分手了。

雖然從未在祖國大陸上生活,但她的根,就是中國。

只是,所有人都只關注她的外表,關注她的感情生活,甚至關注她的大尺度照片,而沒有看見她爲“尋根”所作出的努力。

與周英華一樣,周佳納也熱愛藝術。她參與了許多世界級別的展覽,其中就包括周信芳誕辰120週年的系列展覽演出。

儘管未曾與自己的爺爺生活過,但在看到有關周信芳的事物時,周佳納的心裏總會產生一絲敬佩感。她對周信芳的麒派藝術特別感興趣,對他一生的遭遇也很好奇。

爲此,周佳納每次回中國都會去探索周信芳的過去。而這一番探索之旅,於她而言,也是一次尋根之旅。

與此同時,周英華也同樣在“尋根”。只是,他尋的是自己的藝術根源——繪畫。

當週英華沉陷於父母逝世的悲痛中時,有這樣一個女子,不僅將他帶離了傷心情緒,還讓他重新拾起了畫筆。

這個女子是周英華的第三任太太——名媛Eva Chun。Eva是韓國人,她與周英華是在一個派對上認識並相戀的。

與周天娜不同,當看到周英華整日鬱鬱寡歡時,Eva並沒有與他有任何嫌隙和矛盾,相反,她一直儘自己所能陪在周英華身邊,安慰他,照顧他。

隨後,於1992年,兩人結婚。

Eva和周英華一樣懂設計,懂時尚,兩人有着許多共同話題。不過,在1994年生下女兒後,Eva卻放棄了自己的時裝事業,一心只想着照顧女兒和陪伴丈夫。

後來她還開始幫助周英華打理餐廳的生意,每次去參加社交會時,Eva都會積極地和人商談,給餐廳增加曝光率。

可以說,餐廳的後續發展離不開Eva的推動。

而周英華本人則在Eva的照顧下,走出了悲痛情緒,並重新拾起了畫筆,以繪畫來抒發自己對父母的懷念。

圖 | 周英華與第三任妻子

從放棄職業畫家的身份,到重新迴歸畫壇,數十年兜兜轉轉,周英華還是迴歸了本心。他終於能暫時放下把中國介紹給西方的重任,從而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藝術了。

此外,他也不再像初來英國那般,擔心別人歧視自己了。除了拾起畫家身份之外,他還主動拾起了周信芳之子的身份。

2015年1月下旬,周英華第一次回中國開辦個人繪畫和收藏展,中文展覽名便是“麒派畫家周英華”,英文名則是“The Voice For My Father——致我的父親”。

拾起畫筆的那一刻,周英華的內心想的便是周信芳。

想着父親站在舞臺上的高嘆低吟,退步抖袖,周英華所繪的畫作彷彿都有了自己靈魂一樣的生動真切。

而這所謂的“生動”,便是來自於周英華本人的情感。他想通過畫作,傳達自己對父親的致敬,以及對父親所創麒派藝術的致敬。

圖 | 周英華畫作
圖 | 周英華畫作
圖 | 周英華畫作

儘管很早就離開了家,但周英華清楚,麒派京劇是父親一生的心血,而他自己沒有戲劇天賦,自然不可能成爲麒派傳人。但縱使如此,周英華也沒有因此而放棄繼承父親的藝術,既然無法繼承京劇上的藝術,那他就自創屬於畫壇上的麒派藝術。

若說,周英華前半生一直致力於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的話,那他的後半生,便是在爲繼承父親麒派藝術而奮鬥。

換句話說便是,已過古稀之年的他,從Michael Chow做回了周英華。

回顧一路走來的經歷,他曾說:“我的生活就像一部電影。後來我發現名聲能讓人擺脫歧視。名聲越大,歧視就會減少,這也是我走到今天的竅門。其實現在每一天,我仍然在跟種族歧視對抗,只不過換了種方式。

說起來,其實周英華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也離不開他三任妻子的幫助。特別是迴歸畫壇這一點,Eva功不可沒。

周英華當然也深知這位妻子對他的好,可兩人的婚姻卻也是沒走到最後,在維持了26年後,兩人便散了。

於2019年2月9日,80歲的周英華第四次走進婚姻殿堂,迎娶30歲的Vanessa Rano。

與前面三任妻子的相遇差不多,周英華和Vanessa也是一見鍾情,周英華在採訪時曾公佈說:“在電梯裏的第一次相遇,Vanessa的笑感染了我,也治癒了我。是她讓我在這把年紀還能擁有愛情。

當這一報道出來時,有許多人都在猜想,Vanessa會給周英華帶來多少輝煌?畢竟,周英華的前三任妻子都是傳奇人物,且都給予了周英華幫助。

但其實,活到杖朝之年的周英華並不需要這位妻子給予自己任何東西,現在的他,想要的或許只是一個安定的家罷了。

畢竟從12歲離家起,周英華就一直在奔波。當然,到現在爲止,他也還沒有停下腳步,仍在麒派畫家的藝術之路上走着。

文 | 千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