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好再唸完這一本就要睡覺,結果一本又一本,媽媽累到自己都睡着!爲什麼小孩碰到媽媽就耍賴,爸爸說睡覺就乖乖上牀?明明媽媽付出這麼多時間與關愛,到底是爲什麼?

人不再是僕役,而是自己的主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如果你說出口,就要認真;如果你是認真的,就要貫徹執行。

1.孩子知道何時你是認真的、何時不是。

2.如果你說:「等你們換好睡衣、刷完牙,我會在八點鐘讀故事。」當孩子在八點鐘還沒有準備好時,你必須親切地點出時間,不讀故事就讓孩子上牀睡覺。

3.鼓勵他們:「明天你們可以再嘗試看看。」

爲什麼孩子在父母兩人面前會有不同的表現?

因爲他們學會哪一位可以操控,哪一位不可以。孩子很清楚何時你言出必行、貫徹執行,就是這麼簡單。如果你說出口,就要認真;如果你是認真的,就要貫徹執行。你貫徹執行的方式(或是無法貫徹執行的方式),顯示了你的教養風格。讓我們來簡單回顧:

放任的家長不會貫徹執行,因爲他們害怕如果沒有滿足孩子要求,孩子會心靈受創。這種教養風格,強調沒有秩序的自由。這些家長並不知道,孩子正在培養的信念影響有多麼深遠。如果孩子養成信念:「『愛』就是別人應該照顧我,滿足我的一切」,他一輩子將會遭遇到更多的苦難。當他們沒有學會自己熬過人生低潮,並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能力,他們終將受苦。

嚴厲的家長想要確保孩子不會被寵壞及過度保護。家長在不允許自由的情況下注重秩序,他們同樣不知道孩子正在培養造成長遠影響的信念。孩子常常會走到兩個極端,非常叛逆(即使對我有益,我也不會照你想要的去做,我拒絕被你主宰)或非常討好(即使拋棄自我,我也會做你認同的任何事)。

民主權威式的家長找到自由與秩序的平衡,這就是正向教養的方式。這些家長知道孩子正在養成影響長遠的信念,希望孩子透過解決問題,學習到責任感與能力(還有其他第一章提到的性格與生活技能)。

這正是本篇開頭引述阿德勒話語的真義。正向教養的重要目標,是教導孩子「掌握自我」。研究顯示,比起自認父母爲專制式管教的青少年,認爲父母爲民主權威式管教的青少年更足智多謀。研究同時顯示,權威式教養與課業表現優異兩者之間,始終有高度的正相關。

孩子兩歲左右時,我覺得很難執行這項工具。當時,他們每天的工作似乎就是測試我的極限。我知道,不要把做不到的恫嚇說出口,這一點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貫徹執行我宣稱要做的事情。我將這個階段稱爲我成爲「壞媽咪的階段」。我媽媽則是提醒我,那是我成爲「堅定媽咪的階段」。

儘管我知道需要同時溫和且堅定地運用正向教養工具,但我必須承認,通常我會太溫和,直到覺得完全受夠了,然後我會變成那種非常堅定的母親,完全忘記溫和這回事。「堅定媽咪階段」發生過最棒的事情,就是孩子很快知道媽咪言出必行。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我貫徹執行我宣稱會做的事情。如同懲罰,缺乏溫和的堅定也能產生效果,但沒有人會感覺良好或感到有能力。當我同時溫和且堅定,我感覺有能力──我的孩子也是。

我仍然在練習讓自己溫和且堅定地貫徹執行宣稱要做的事。某晚到了睡覺時間,大兒子情緒大爲失控。那是我的錯,我讓他熬夜看他前一晚預錄的電影,超過平常睡覺的時間(而且他沒睡午覺)。電影終於播畢,當他必須刷牙、換睡衣時,他生氣了。

他表現越失控,我也感到越失控。我告訴他──這是我犯的第一個錯:「如果你不能冷靜,控制你的行爲,我會把你的電影刪掉,而且你再也不能在早上看電視。」

毫無疑問,他表現得更歇斯底里。我在盛怒下,走到樓下,刪掉他的電影。這自然使得情況更糟糕,但我當時非常執意貫徹我的恫嚇,所以沒有使用「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行爲」的方法,協助他冷靜下來。

我走開,自己先採取積極暫停,冷靜下來後,我們才能連結情感,爲我們的行爲道歉。最終,上牀睡覺。

隔天早上,他下樓緊緊擁抱我,爲昨晚的事情道歉。我也道歉,並說明我和他一樣疲憊,所以行爲失控。不幸地,他的電影已經被刪除。即使我並不後悔刪掉電影,卻後悔刪掉它的方式與時機──缺乏溫和的態度。

然而,我貫徹執行早上不準看電視的決定,而且以溫和的態度提醒他原因。他對這個決定並不開心,但我們可以用共處愉悅早晨的方式來調節氣氛。

這個故事有個寓意:在期望孩子控制他們行爲之前,先控制你自己的行爲。牢記「先連結情感、再糾正行爲」的基本工具。當你使用這兩項工具,自然會同時表現溫和且堅定,你可以在不愧疚的情況下言出必行。

正向教養小技巧

1.記得你爲人父母的長期目標──協助孩子學習技巧與能力。

2.技巧無法在一天之內學會。因此,孩子需要你至少十八年的協助。

3.你希望孩子學會技巧,就必須以身作則。如果他們不需要耗費時間反抗你的說教與懲罰,或者因達不到你的期望而自尊心低落,他們將更快擁有責任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