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是什麼?就是讓孩子多喫點苦?其實,並不是!挫折教育並不是簡單讓孩子喫點苦,而是在孩子喫苦以後家長給予的教育和指導。

競爭需要磨難,喫苦也是財富,這是正被各國社會及家長日益認同的教育理念。那麼,在國外家長對孩子如何進行磨難教的呢?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之處?下面整理了:挫折教育——認識勞動的價值,一起來學習吧!

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告訴孩子世界並不完美,生活也不會一帆風順!當遇到困難時,父母不能親自動手幫孩子解決問題,但可以教會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孩子在未來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努力去解決並獲得成功。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週才能畢業。

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裏多麼富有,孩子一般12歲以後就得給家裏做家務,如剪草、送報等,當然,家長也要相應付給自家的孩子“勞務報酬”,體現按勞取酬。

美國的父母們常說,只要有利於培養孩子謀生的能力,讓他們喫再多的苦也值得。

14歲的詹尼佛每週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雖然她也可以選擇在家幫媽媽幹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妮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理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挫折未必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曾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家長們,通過改革開放生活水平日漸好轉,不讓孩子喫苦受累的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從長遠來看,我們真該學學國外的家長們,至少讓他們在面對挫折時,懂得該怎麼做,懂得該怎麼面對自己的人生,對它負起責任,不要再出現讓人傷心的事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