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钟到底有多长?在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看来,这个答案很简单,就是240秒。而一秒的长短,在1960年以前,国际计量大会(CIPM)曾规定平均太阳日的86400分之一就是1秒。之后,CIPM将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固定周期规定为1秒。

可是在医学专家对此另有答案,他们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总结后发现,4分钟是进行心脏骤停复苏抢救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急救成功的概率高达50%,所以4分钟可以很短,只是地球在宇宙中自转的几个角秒,但也有可能很长,像人的一生那么长。

急救的现实

4分钟如此珍贵,但人们认识到4分钟急救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配置必要的急救设备,却花了好几百年的时间,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之间,黄金4分钟急救措施的落实也差别巨大。在中国,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道如何急救,中国绝大多数公共场所的急救设备也配置不足,即便配置了相应的设备一般人也不知道如何操作,以至于面对每年60万起心脏骤停事件,能够正确予以急救的不足1%。

之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宝贵的黄金4分钟被白白浪费,是因为急救知识、培训和设备在中国还远没有普及。即便是在世界上,医学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急救方案,也经历了数百年时间。

一般来说,针对心脏复苏的急救措施有两种,一种是胸外按压(CRP)、人工呼吸,这也是常见的急救措施。但医学专家早就发现,利用心脏除颤仪(AED)对心脏骤停者进行电击急救,是一种更有有效的急救手段。而不管哪种方法,在医学上被发明并总结为系统性的方法与设备,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

急救的历史

1788年,英国医生Kite在英格兰皇家援救溺水协会年鉴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电击下死亡的复苏》的论文。文中讲述了医生用电击胸部的方法,将一名3岁的坠楼女孩抢救成功。其应用的电击设备包括一个贮能的电容器、一个充电调钮和两个放置胸部的电极,已基本具备了现代除颤器(AED)的雏形。

但英国医生无意当中的尝试并未得到当时医学界的重视,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并不真正了解急救的原理,直到又过了接近200年,到1960年代,医学届才普遍开始采用电击除颤的方法,20年后的1980年代,目前被广泛使用并被大量投放于公共场合的体外自动除颤仪(AED)才被发明出来。

巧合的是,胸外按压(CRP)心脏复苏方法,也是在1960年代被证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1974年,美国心脏学会开始制订有关胸外按压的心脏复苏指南,之后,胸外按压(CRP)成为急救培训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急救并不容易

尽管成熟的急救方案被总结出来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急救设备AED被发明也有差不多40年的历史,但急救仍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心脏骤停高发并且发作突然,中国心脏骤停的发病率为43/10万人,相当于每年有60万人心脏骤停猝死,可是留给急救者的时间只有短短4分钟,而中国急救技能普及率只有2%,绝大多数中国人面对身边发生的心脏骤停病例一筹莫展。

去年11月27日,台湾演员高以翔录制节目时不幸去世,医院宣布为心源性猝死,当时现场观众和工作人员无人懂得急救方法,以至于抢救延误。

和中国相比,发达国家的急救技能培训率要高得多,比如发达国家一般都在40%以上,有的高达60%。在日本,超过90%的中学生接受过急救知识普及;美国法律规定,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急救知识。

中南在行动

好在中国有许多企业主动承担了普及黄金4分钟急救知识,联合专业机构面向公众开展急救培训的工作,让国人的黄金4分钟急救意识迅速提高,比如中南置地很早就将黄金4分钟急救普及作为企业文化和企业公益活动的一部分,每年都联合红十字会等专业机构在全国各地开展急救培训和知识普及。

近期,中南置地云贵区域公司就联合红十字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在云贵两地开展的“黄金四分钟·爱救在一起”大型主题公益月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在昆明和贵阳进行国际急救员认证培训,其中有近200多人在经红十字会专业人员的9小时培训后,获得国际认可的急救证书。另外,中南置地云贵区域公司及昆明红十字救援队、昆明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中心,盘龙、五华、官渡、西山区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还在昆明市地铁站内、各地标性商圈处举行了公益急救知识宣传和急救演示。

在中南云贵的黄金四分钟公益月活动期间,云贵除了新增200多位获得国际救援认证的急救义务工作者外,还有80000余人获得了急救知识普及,掌握了基本急救常识。

据悉,中南云贵黄金四分钟公益活动以后每年都会在举办,还将有更多市民成为国际认证急救员,也会有更多人懂得急救,中南云贵的黄金4分钟活动,换来的可能是许多人数十年的生命。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4分钟到底可以有多长,中南置地的答案是:4分钟可以是抢救心脏骤停的黄金时间,也可以是每年遍及全国9个小时的国际认证急救员培训,还可以是为期一个月的急救宣传公益活动,更可以是因此挽救的人的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