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在即,《夺冠》提前上映,截止9月28日,票房已达1.78亿元。口碑方面,猫眼评分9.2分,淘票票9.1分,豆瓣开出7.3分,《夺冠》成为今年疫情影响下继《八佰》后提振影视行业的影片。

中国夺冠的精神之灯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排一次次从低谷跃上巅峰,成功冲击世界大赛冠军宝座,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无比自豪的精神力量。

在商言商,一部影片上映自然想要获得可观的票房,无可厚非。然而,《夺冠》这类影片的题材,对当下的中国,有更多的积极作用——它能鼓舞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各行各业静下心来努力向前冲刺,引导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祖国的后浪们拔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浮华诱惑,献身祖国科技研发,早日摆脱今日美国对华的“芯片断供”之辱。

人生处处是赛场,国家亦如是。中国如何“夺冠”,我们需要中国女排这盏精神之灯。

那么,这部由中宣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被寄以厚望的《夺冠》是否能为弘扬中国女排精神的经典之作呢?作为多年关注中国女排的体育爱好者、《中国第1团队——向最具团队精神的组织学管理》的作者,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1、选角的失败

稍微关注中国女排的体育爱好人士,一眼就能看出影片中吴刚扮演的是当年的女排教练袁伟民,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表演功底上,训练场上对队员们的“严酷”,和大年夜亲自安排队员家人来训练基地与孩子们团聚的“温情”,方方面面拿捏“袁伟民”这个人物恰到好处。

而另一位从头到尾“尬笑”的教练,分明就是陪练出身、后来执教中国女排,带领中国女排狂揽各大世界级金牌、并于2004年重返世界排坛巅峰的陈忠和教练。

我曾多次面对面接触过陈忠和教练,现实生活中的他,儒雅、内敛,脸上常带着微笑,看上去就像一位亲切且涵养丰富的学者。而影片中,青年和中年两个时期的陈忠和选角都特别让人感觉到“尬”。

青年时期的扮演者是彭昱畅,在训练场,他总是看似一副迷蒙的样子,在他身上,观众很难看到作为运动员的那股子精气神。另外,不知导演是何用意,女排训练也好,与江苏男排的除夕友谊赛也好,总喜欢让矮小(度娘查他的身高178.5CM)的他夹在一堆巨人中间,事实上陈忠和与女排姑娘们的每一张合影都没有这么“突兀”的感觉。

黄渤是一位好演员,但他真心不适合陈忠和这个角色。一般而言,除了奸角外,影视中的人物只会比现实中更美化,但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意外,或者说是事故。形象气质与现实人物相差十万八千里,还有那一脸的“尬笑”......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为了烘托主角而对其他一些次要角色进行简化。请注意,是简化,而这场事故中有明显的丑化之嫌。

2、不可抹杀的中国女排巅峰时刻

1981年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中第一次登顶,首次代表中国亮相全世界。其后,中国女排连续捧回五连冠。这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段巅峰时刻。

1988年,女排兵败汉城。“五连冠”后的17年间,12次世界大赛,中国女排始终无缘冠军,连番换将,陷入低谷。

2001年,陈忠和从多年的陪练员、副教练被“扶正”,执掌中国女排,调整战术,提升技术,大刀阔斧的改革。2003年,中国女排在第九届世界杯大赛中重新夺回暌违已久的世界冠军宝座;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再下一城,拿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时隔20年的第二枚奥运会冠军;又相继拿下世界女排大奖赛冠军和亚锦赛冠军。

新千年伊始,陈忠和带领下的中国女排重返光芒万丈的排坛巅峰。

3、《中国女排》、《夺冠》还是《朗平传》?

影片最初定的片名叫《中国女排》,确实这个名字不太恰当。若真的叫《中国女排》,那么二次重返巅峰的陈忠和团队、大家耳熟能详的冯坤、赵蕊蕊这些女排姑娘们在影片中几乎看不到身影;但其实叫《夺冠》也不太精确,尽管全片主要围绕1981年对日本、2016年对古巴的两次大对抗,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对俄罗斯的那场战局,其惊险程度、戏剧性简直可以堪称中国女排赛场精彩之最。可编辑完美的避开了最好的剧情。

纵观全片,前半部主要围绕郎平作为运动员的成长,后半部着力郎平作为优秀教练员是如何带领中国女排第三次重返世界冠军宝座的,因此,《夺冠》应该叫《郎平传》,笔力和渲染力度绝对是够的,也够确切。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