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回裏鎮遲家村:合作社裏夕陽紅 致富路上不掉隊

金秋九月,福山區回裏鎮遲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初見豐收。9月27日下午,村“兩委”幹部和社員們忙碌着在合作社種植基地收地瓜。過一會兒,第一批收穫成果將分批送至社員家中。

“大叔,這是咱合作社最新鮮的地瓜,您這可是第一個收到的!”下午5點,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濤來到合作社社員陳竹美的家裏,給陳竹美送來了剛剛採收的地瓜。陳竹美今年70多歲,兩個女兒均在外地,兒子因故去世,家中只剩他和老伴相依爲命。“以前,我們老兩口主要靠1畝半的蘋果園生活。果樹樹齡大了,結的果沒以前那麼多那麼好了,但我們年紀大了也折騰不動,再更換品種種植太費勁了。”陳竹美說。

像陳竹美這樣的留守老人在遲家村十分常見。遲家村有102戶村民,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打工,在村留守的主要勞動力是中老年人,他們常年以種植蘋果爲生,種植多爲零散分佈,遇到霜凍、乾旱、病蟲害等災害時難以應對,“靠天喫飯”制約了村民經濟收入的穩定性。同時,受地形影響,遲家村的500畝耕地土壤層較爲單薄,而蘋果種植所需土壤養分大,經年累計的種植導致樹本老齡化、土壤肥力不足,產量、質量有所下降,自然而然達不到豐產豐收。

“我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讓這些留守老人們用更少的精力得到更好的生活。在我們遲家村的致富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張海濤說。爲此,村黨支部決定將個體種植的土地流轉出來,發展規模化種植。適合種什麼、應該怎麼種?帶着問題,張海濤帶領村“兩委”多次前往外地進行考察學習,經實地學習、專家指導、綜合評估、會議表決,黨支部決定引進適合本村種植的荷蘭香蜜杏,進行集體規模化種植。

“年紀大了管理果樹更不容易,您這幾棵蘋果樹再種下去只會年年減產。現在咱們入股合作社,統一換上新品種,集體負責種植、管理、銷售,第一年年底就保證給社員們固定分紅。大傢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定能咱們村的‘杏’福種出來。”陳竹美至今還記得,村書記帶着村幹部來家裏做工作的場景。在黨支部的帶動下,第一批參與土地流轉的社員共38戶,平均年齡爲68歲。很多社員除了把自家的地拿來入股外,有些邊角的地界也跟鄰居交換一下,確保形成片區規模種植。

“考慮到荷蘭香蜜杏處於幼齡期,這些老人們在第一年無法直接看到合作社的成果,我們便打起了“套種”的主意。通過果樹行間合理種植地瓜,一方面能對土壤起到覆蓋作用,減少雜草危害;另一方面通過合理利用土地,彌補結果的‘空巢期’,增加村民收入。”張海濤說。選定地瓜進行套種,張海濤有充足的實戰經驗。爲確保合作社順利發展,2019年張海濤個人承包了10畝地作爲“試驗田”,種上了“煙薯25”和“西瓜紅”兩個品種的紅薯,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順利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地瓜好種卻不好收,經過科學管理,我地裏頭種出的地瓜個頭大,口感也好,適合合作社的推廣種植,但在銷售上卻喫了大虧,由於當時沒及時找到合適的客商收購,沒等賣出去,許多地瓜都在地裏腐爛了,不過這也讓我虧出了教訓。”張海濤表示,“在銷售方面我們及時順應市場形勢,採取‘早銷’模式,在買苗前先聯繫了企業,簽訂銷售協議,等到地瓜成熟後按市場價格全部售給企業,不必再擔心地瓜堆積賣不出去了。”

2020年,遲家村黨支部領辦成立了煙臺市福山區瀚海果蔬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平整土地,種植苗木……村民們比着幹、爭着幹、搶着幹,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合作社已初顯規模。目前合作社共種植荷蘭香蜜杏45畝,地瓜苗10萬棵。今年地瓜畝產爲三四千斤,根據市場價格,年收益能達到八九萬元。

合作社給陳竹美在內的留守老人帶來的經濟效應是可觀的,但更讓留守老人們感到溫暖的,是黨支部的關懷。“逢年過節,鎮村幹部都會帶着禮品到家裏頭坐一坐,詢問最近家裏頭的情況,有困難就幫着想辦法,比我們自己的孩子都親。”陳竹美說。

“有了合作社,村集體經濟效益上去了,我們黨支部也就更有能力爲村民們辦實事、辦好事。”張海濤說,“等合作社的效益好起來,我們打算繼續深入推廣土地入股、土地託管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將全村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讓更多村民在致富路上也攜手並進。”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遲家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讓留守老人們從中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實現“支部有爲、黨員作爲、羣衆樂爲、經濟增收”的良好局面,也爲人口老齡化嚴重的鄉村發展提供了致富樣板。

(大衆報業·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 從春龍 通訊員 劉琳 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