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虽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考古学的兴起却是比较晚于世界其他各国,或许也正因如此,才导致大量的文物被掠夺流失海外,不过这也激发了我国考古学的诞生。如今,随着考古学的深入,很多落满尘埃的历史事件正一件件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感叹。

21世纪初,施工队在浙江省桐乡市发现了一座馒头形状的古墓,随着考古队的进入,有关这座古墓的疑团也逐渐被拨开。

这座墓是一种三合土浇浆墓,形制特殊,与一般古墓葬相比较,不易打开。所谓三合土,则是由由三份石灰、二份沙子、一份黄土,用糯米打成浆汁拌和,趁其半干半湿状态时填夯于墓穴中,形成致密坚固的保护隔离层。而且这种浇筑技术,不但坚固,而且密封性好,能够保持尸身不腐,在明代和清朝早期的江浙一带,尤为盛行。

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这样的浇浆墓中也会出土一些丝绸、漆木器等难以保存的墓葬品。不过由于氧化作用也是极难保护的,因为它们常常一接触到空气就会变黑,而且尸身也会很快腐烂。

不过这座墓保存的却不是那么完整。当考古专家打开古墓后,发现棺盖已经腐烂一大半了,而里面的尸身也完全腐烂,只剩下枯骨。但由于这样的墓密封性好,所以墓主身上的绸缎衣服却是保存完好。

只见墓主身上穿戴整齐,穿了足足九层衣服,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头上戴了一顶完好无损的黑色乌纱帽,而外衣则是一件四合如意云纹缎袍,衣服上绣有云纹和麒麟,绣样精致美丽,栩栩如生。这些穿着保存得十分完好,就像刚下葬不久一样。而且从其样式来看,可以确定是明朝时期官员的穿衣风格。因此判断此墓为明朝古墓,至于墓主究竟是谁,所以还有待考究。

除此之外,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的文物,比如霁蓝釉碗2只,筷1副,木匣子1只。霁蓝釉碗是明朝景德年间的官窑产品,器物精美,釉色饱满温润,碗底还印有青花花心。而木匣子里的东西更是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力,里面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御史为罪囚事”、“本道并无问发过记罪京军京民姓名无”等字。但因为没有墓志铭,所以无法得知墓主人的身份,不过这个木匣子中的字条却给了提示,初步被考古专家设定在杨述和杨青父子中的一个。

而在史料中,关于杨述和杨青的记载很少,只有草草几字,不过也足以用来判断墓主人了。杨述任职为辽府长史,死于景泰六年(1455年),因辅佐辽王有功,所以死后被赐予公正二字。而杨青是杨述的儿子,官居河南按察使佥事,也就是巡按御史,是一位正五品官员。从字条上记录的时间来看,天顺五年(1461年)杨述已经去世,因此判定墓主人应为杨青。

其实,若按明朝的礼制来说,杨青作为五品官,是没有资格拥有麒麟图案的。因为麒麟在当时,只能是公、侯、驸马、伯服这四类人才有资格。论实权和官阶来说,杨青是远远不配刺绣麒麟的。

那么他为何能穿着麒麟刺绣的衣服下葬呢?这一点就成了未解之谜,也许是他立了大功,又或许他清正廉洁,因为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杨青没有一件金银器物陪葬。不过这也只是猜测,具体什么原因就不得而知了,更何况当时能办什么规格的墓葬,还不是皇帝的一句话。

墓中出土的所有文物,估计也就是那一身衣服比较珍贵了。而且这九件衣服是迄今为止发掘的明朝墓穴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官服,充分展现了其样式,也让我们看到了500多年前明朝官员服饰的特点,这对研究明朝服饰有着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所以说也算是无价之宝了。如今,这套官服被收藏在当地博物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