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曾经说过:“人类的将来掌握在新一代父母的手中,如果他们仍以武断的权威毁灭孩子的生命活力,犯罪、战争和痛苦就会继续下去;如果他们一再重蹈父母一辈严格训练的覆辙,就会失去孩子的爱。因为没有人会真正爱自己怕的人。”

父母是儿童最初的世界,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因此,正确的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让每个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相遇,找到自己,成就他自己,是一种智慧,更是一门艺术。

下面,给大家分享4个影响孩子一生的“潜智慧”,相信会让你有所收获……

1、帮助孩子消化“过度赞扬”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没有,之前给大家分享过一则由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讲述的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喧闹不休,老人难以忍受。于是有一天,他把孩子们叫到跟前说:“我非常欢迎你们的到来,如果你们以后每天都来,那你们将得到每人10美分的奖励。”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一如既往的嬉闹,老人出来,却给了他们每人5美分。

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他们每人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有多辛苦!”然后跟老人发誓以后再也不来了。

老人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宁静的生活。

有人可能会说,这老人真有心机。但在心理学中,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德西效应: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孩子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他们对事情本身的兴趣。

所以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是3-6岁的孩子,他们还不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在肯定孩子进步的同时,让他们明白他们做这件事的实在的意义,而不是通过奖赏是他们形成一种不合理的依赖。

并且,我们要引导孩子分辨外界的“过度”赞扬,当别人称赞你的孩子时,不要忙着一味的谦虚,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且给予正确的赞扬,让孩子心理更好地发展,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

有时候,当一个“有心机”的家长,也是蛮不错的。

2、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避免结交自卑、怯懦、一味恐慌消极的人。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自信洒脱品质的养成,离不开父母呵护与尊重。

对于孩子来说,在生命之初,他们的心灵中充满着无限的美好,这也正是孩子的纯洁无暇之处,如果你想要保护这份美好,尊重无疑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尊重”可能只是你无意中的一句话,当一个孩子结束了一天幼儿园的生活,一路小心翼翼的把一个拙劣却是费尽心思的作品当作礼物放在你的手上时,你一句“这是我今天收到的最棒的礼物。”并把它摆在橱窗的行为,就能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认知。

“不尊重”也并不仅仅是“暴力的言语”,可能是你一个冷漠的态度,一个小小的忽视和漫不经心。我们应该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比如一次选择的机会;让他自己去橱柜里挑选今天要穿的衣服;决定周末的去处……

尊重孩子其实不难,但它却是教养的体现。

3、让爱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妈妈们在辛苦的怀胎十月中,每一天都充满了对这个新生儿的希冀与祝福,盼着他能健康出生,今后的每一天都快快乐乐,这时候的爱是无条件的;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对孩子有了更多的要求和希望,希望他懂事听话,希望他干净整洁,希望他成绩好性格好能力强……在欣喜、失望、愤怒等情绪的作用下,我们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有条件的爱。

从“无条件”到“有条件”的变化,让孩子产生了“越长大越不快乐”的感觉。

其实,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明白,我们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要做好孩子未来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准备。我们不能随随便便给孩子贴上“懒、笨、蠢”的标签,无论他做错了什么,我们都要正确的评价他,让他感受到你的客观、包容、温柔和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是孩子未来人生路上坚强的后盾。

4、用信任强大孩子的内心

心理学认为信任是人格特征和人际现象,个性不同信任程度也不同。

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换关系的基础,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一个孩子在成人以后对世界的态度。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这样的责备——“一定是你不对”、“干嘛理那种人”、“错了还要狡辩!”……有很多孩子成人之后,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选择跟父母沟通。

可能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爱说话了,原因可能很简单——你没有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同样,孩子也不会对你足够的信任。

在生活中,试着给孩子”辩解“的机会,跟孩子做朋友,平等的交谈,认真履行对孩子的承诺。亲子之间,最重要的不是可以教孩子什么,而是永远相信他可以做到。

父母的价值、意义和对孩子的影响是需要用一生去验证的,愿每位父母都能成为有智慧的父母,收获良好的亲子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