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故事,其中蚌也就是河蚌,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这个鹬许多小伙伴就有些陌生了,甚至有些人会将“鹬蚌相争”写成“鱼蚌相争”。那么,鹬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说一下这种有些“搞笑”的动物-丘鹬(yu)。

鹬是一大类鸟类的总称,它属于鸟纲鸻形目鹬科,目前已知的鹬科成员多达83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及北美洲。鹬科下的鸟类大都体型较小,平均体长在20公分左右。从外观上看,鹬的羽毛大都以灰色为主,头部比较的圆且喙比较的细长。

大多数的鹬都是小型涉禽,它们喜欢在河滩上寻找食物,大都有迁徙的习性,繁殖的季节一般会生活在北半球,而当气温降低,它们会迁徙到南半球。我们常说的“鹬蚌相争”其实就是说明了鹬的食性,大多数的鸟类会选择在飞行时捕猎,而鹬则不同,它们更喜欢在陆地上觅食,因此,它们经常会出现在一些潮湿的草地、沼泽以及河滩边,它们的食物也主要以昆虫、鱼虾以及甲壳类动物为主。

在众多的鹬中,在我国最常见的鹬就是丘鹬了。丘鹬的体长平均在35公分左右,属于较大的鹬科成员。从整体上看,丘鹬胖嘟嘟的,浑身的羽毛以灰褐色为主,腹部颜色较浅,有多条深色的横向斑纹,喙比较的长,约在7-8公分之间。

一般情况下,会飞的鸟类飞行能力都很强,而且飞行的速度也很快,比如我们最常见的麻雀都有着平均50公里每小时的飞行速度,家燕在捕猎时的飞行速度甚至能突破80公里每小时。但是,丘鹬就不一样了,它的飞行速度仅有8公里每小时左右。这是因为大多数鸟类的翼展都超过了它们的体长,而丘鹬的体长平均在35公分左右,翼展却只有平均19公分左右,因此它的飞行速度非常的慢。不过,好在丘鹬的体格比较的健壮,所以它们能够长时间飞行。

当然,有一些鹬的飞行能力并不差,这是因为它们的翼展超过了体长,比如斑尾鹬的体长平均在37公分左右,而翼展就长达75公分左右,而且它用了8.2个小时成功飞跃了太平洋,成为了不间断飞行时长最长的鸟类。如下图:

丘鹬奇怪的走路姿势

如果你看过丘鹬在陆地上行走,你肯定会被它逗得捧腹大笑,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丘鹬走路,我们先来看一个动图:

没错,这是一只带着两只小丘鹬的丘鹬妈妈,而它们也不是在跳舞,而是在正常的行走,而且两只小丘鹬在后面学的有模有样。那么,为什么丘鹬会有如此奇特的走路姿势呢?

关于丘鹬的走路姿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科学解释,不过倒是有两个可信度比较高的假说:

01 小心假说

由于丘鹬的食物来源主要以昆虫、鱼虾和甲壳动物为主,所以,它经常出没在沼泽、河流的浅滩之中,而这样的环境下,一不小心,丘鹬就会陷入泥里。由于丘鹬的本身的体型比较的胖,所以一旦陷入泥里就很难挣扎出来。所以,在漫长的进化中,丘鹬演化出了如此搞笑的行走方式,而目的就是为了用一只脚先试探一下前方的地面是否安全。而它之所以在同一位置反复的踩,就是为了精确地确认危险与否。一旦有危险,它至少可以用翅膀加上另一只脚飞起来。

02 捕食假说

所谓的捕食假说就是说一些昆虫或者鱼虾会潜藏了泥土之中,而丘鹬如此操作就是在反复的按压泥土表面,如果此时泥土下有动物,它们就会受惊跑出来。而且一些生活在泥土中的生物通常为了安全会将自己栖息的洞口堵住,而丘鹬如此反复的踩就会将薄薄的一层盖住洞口的泥土踩掉。此时,丘鹬就可以用自己细长的喙将食物从洞里揪出来了。

总结

虽然“鹬蚌相争”我们都很熟悉,但是鹬这种鸟类却不太为人熟知,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丘鹬主要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活动,第二就是丘鹬野生种群的数量越来越少了,在当下丘鹬早已经成为了低危保护动物,而且还是我国的二级保护鸟类。

至于丘鹬“魔鬼的步伐”则是于它生存的环境和捕猎的习性有很大的关系,具体是什么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