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花木兰》剧照)

这次是曾执导《美丽心灵》的导演朗 · 霍华德,要来拍关于中国钢琴家郎朗的传记片。

(郎朗与朗 · 霍华德)

虽然好莱坞报道还只是用一则推文说了这个消息,但就已经有同为中国人的导演坐不住了。

美籍华裔导演王子逸率先发表了质疑。她阐述的原因很多,但简而言之就八个字概括。

隔靴搔痒,水土不服。

其实,就算王子逸之后不强调 “不是我自己想拍而是因为balabala...”,这种担心也真的有据可依。

因为在郎朗身上确实有极为特殊的情况,包括家庭环境与生长时代里所面临的社会变荡。这是在完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霍华德无法触及到的问题。

通俗点儿说回到郎朗身上就是,出生在文革结束后没几年郎朗,并不算是那种家庭氛围开放,一路顺遂的天才。他虽然有天赋,但是也受了很多苦,被父亲“残忍”地培育出来。

(严厉的郎父喜欢拉二胡)

一家人的命全赌在儿子身上,身心上给予的双重暴力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国外导演能理解这些元素的背景与动因吗?

很多中国观众已经很难信任这些外国导演是否能够在疏通了叙事表层的所有细节与脉络之外,还能认真思考故事背后的底色和源起。

郎朗出身在一个极为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郎父近乎偏执的中式教育里,有严厉,有无尽的期望,以及被打上了文革时期时代烙印的孤注一掷感。

所以,作为天才钢琴家的郎朗身上看到的那种周全感,以及恰到好处的作为世俗人的傲然与示弱感,也许对于西方导演来说,会构成理解难题。

(郎朗与父母)

不过,质疑总是不可避免。作为中国现象级的钢琴家之一,除了 BBC 拍摄的那部纪录片,你肯定也会感兴趣,他会怎样在一部有更多戏剧感的传记片中被诠释。

更何况,从朗 · 霍华德导演的那些传记片里,你可能也确实能发现他的一些特殊的诠释手段,也许恰好能描绘郎朗这样一名被用“匠人”手段打造的天才的特质。

(郎朗表演肖邦《华丽大圆舞曲》)

霍华德最被人熟知的三部作品应该是讲数学家纳什的《美丽心灵》,讲披头士乐队巡演故事的《披头士:一周八天》,以及讲述帕瓦罗蒂一生的同名作。

(朗 · 霍华德的三部传记片)

他是那种很工整的,且有能力带你见证一个非凡人物全貌的传记片导演。所以你能清楚的看到每个人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生辉,并且与周遭发生怎样的关联。

但导演霍华德似乎还有另一层功力。他似乎是总能在天才人生中那些密集的非常态元素里寻得一条幽径,而那里的终点是属于所有人的平凡情感。

( 朗 · 霍华德《美丽心灵》剧照)

在《美丽心灵》里,你能想到的所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都在纳什身上出现,幻觉,恐惧以及错乱;但更无法忽视的,似乎是他本身的信念与良善,以及在这个世界收获到的爱意。

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被最大化,这是对于情节设置而言;但在情感铺陈与主题诠释上,霍华德试图将精神分裂症的效应无限弱化,并让其变成最简单的一点。它是毁灭性的,但同时也有很多美丽事情的力量与之不相上下。

虽然尖锐的冲突会被记录,但朗 · 霍华德似乎总是在尽可能地让这些主角呈现出相对温和的形态。

(《美丽心灵》里,纳什的妻子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霍华德提到,在这部关于郎朗作品里,他将讲述到郎朗的童年,包括他受到的近乎严苛的教育,父母的婚姻关系,他的天赋初现,以及其后他艰难的求学路。

所以,值得一看的是霍华德会如何尽量客观与忠实的描摹郎朗与其父母的关系。包括童年的郎朗是怎样被“逼迫练琴”,并且是如何在成文革一代知识分子家庭的期许下被历练,被塑造。

但更值得期待的,应该是霍华德怎样曲径通幽,来讲家庭关系,讲郎朗与其父母的羁绊,以及天才以及每个普通人生命里逃不掉,所以不妨一往直前面对的那些磨难。

还记得 BBC 关于郎朗的那部纪录片里,郎朗被问到 “是否会恨父亲曾以那样严苛的方式管教他”,郎朗回答,如果没有父亲,他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而对于郎朗父母而言,他们也是沧海一粟,他们的挣扎、以及果决,其实也和时代息息相关。

以及,郎朗那些带有着极强个人色彩的表演方式,是否也能在霍华德的镜头下成为经典,也是一大看点。

“音乐从不用来逃避现实,而是让你直面内心。”BBC 在最后,给了郎朗以及他的音乐这样的评述。

成长故事里充满了 “残忍的烟火气” 的郎朗,命运里一环紧密连着下一环。霍华德或许能以一种带着新奇的目光去探索他的生活,并且同时,又温柔地审视这个音乐天才。

撰文 / ieeeeeee

认识电影

每个影迷书架上的必备书籍!

更多美好制造优选好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