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來過廈門的遊客,對臺灣民俗村是有些印象的。

我對這個景點的記憶,還要再早一些。

大約16年前經過的時候,大門還頗爲大氣,不時有旅遊大巴載着遊客在門前停下,但散客的身影並不多。

說是臺灣民俗村,實際上卻是一座很普通的公園,景區內有人造的一些風車亭子等設施,算是半個遊樂園半個公園。

但因爲掛着一個“臺灣”,所以吸引着不少遊客探訪。

那個年代的人們,對臺灣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又受制於經濟、交通條件,沒有太多的能力去更遠的地方看一看。

所以以今天的視角來看臺灣民俗村,我們會覺得很low,很坑,但在那個年代卻是一座很了不得的景點。

不過正如時代的變革一樣,人們越來越自信,對旅遊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這老一代人造的景區實在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便是如今去臺灣旅行,許多遊客也感覺到膩了,不如選擇滿世界跑。

更何況,臺灣只是一個招牌,本質上它是一座沒有臺灣文化的遊樂園罷了。

或許是因爲遊客量下滑,經營不善,景區大約在2016年左右就已悄悄地歇業。

而到今天,許多生活在廈門的居民,都還不知道它已關閉了好幾年的時間。

沿着塔頭路走到盡頭,穿過一條停放着大量汽車的下坡路,這裏就有其中的一個門,

但大門早已緊閉,只留下一個告示:本景區未開放,禁止入內,否則後果自負。

景區內,看不到一點動靜,只有在半山腰上看到一座亭子。

這便是昔日有廈門20景之一的金山松石。

橋下面曾是黃厝自建的一座水庫,後來被改造成“日月潭”。

沿水庫邊上還有一些設施,但如今也看不到一點微波粼粼的畫面,一些石洞步道也已荒廢在草叢中。

水潭裏,倒是有一些小型荷花活了下來。

由於關閉時間比較久,景區內的樹木花草也放開了生長,隔着大門窺探不了景區真實的樣貌。

但從一些生鏽的欄杆、長滿野草的院落,以及爬滿爬山虎的廢棄大門,還是能夠感覺到一股荒廢的氣息。

停放在這裏的車輛,似乎也有一段時間。

有些是在上門修建房屋的工人留下,還有一些是在黃厝旅居工作找不到車位的人。

狹窄的土路上停滿了車輛,再往前走一段路,就彷彿與世界隔絕了一樣,安靜的令人發怵。

特別是經過一條潮溼的地下隧道,壓抑、負面的情緒不由自主地令人想狂奔。

隧道的盡頭是金山寨隧道出口,但禁止行人通行,又不得不再倒退回去,忐忑地走一遍。

(友情建議,一定不要往這偏僻的方向走)

景區所在的黃厝村,已然開始轉型走向旅遊,塔頭路上改造着大量的民宿。

而在村尾後面的這座主題樂園,已多半是荒廢在山腳下,沒有機會重開的可能。

但與昔日關閉的文曾路螢火蟲主題公園一樣,這些景點名聲很大,看起來噱頭十足,但實際的體驗感和內容其實是十分枯燥的。

這是它們的命運,雖然很可惜,但也是註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