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今天常说的一句话,《容斋随笔》这本书就是一本标准的学霸笔记。从学问而言,洪迈是一个妥妥的学霸。他出身士大夫家庭,父亲洪遵不仅官居右宰相,分封侯爵,又有极深的学问,且重视对后辈的教育,以至于洪家父子两代人竟出现四位进士,成为一时美谈。

在这种家庭氛围影响下,洪迈也极为好学,不仅天资极好,又十分勤奋,一生涉猎书籍极多,他的学问受到世人公认。

而且,洪迈又不是一个单纯的书斋学者,跟父亲相似,他既是学者,又是官员。洪迈既当过京官,也当过地方官,有处理实际事务的经验。

例如在担任绍兴府尹的时候,就为民除害,对当时地方官员借朝廷政策勒索百姓的情况进行打压,并提出长效政策进行整改调整,全面减轻民众负担。

这件事并不那么容易做,北宋灭亡后,南宋都城迁往浙江杭州,绍兴临近都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这些地方官又往往跟京城里的官员互相连接。洪迈能够成功推行这项政策,为百姓争得利益,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而在日常读书时,洪迈习惯做笔记,将自己读书的见解记录下来。《容斋随笔》就是洪迈集四十年心血写出的内容。不过,洪迈所做的笔记,并非是那些寻章摘句的内容,而是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容斋随笔》中,洪迈就对白居易的《琵琶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唐朝的法度虽然比较宽松,但是白居易毕竟在京城皇帝身边担任过职务,再加上又是刚刚被贬到江州,所以不可能会跟妇人独处听她弹琵琶,白居易之所以这么写,更多是为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份见解,不仅要对白居易的诗词、经历有了解,更要对唐朝的制度文化有极深的见解。这是《容斋随笔》不同于其他读书比较的地方。寻常人做读书笔记,常常有两个误区。一个是读书不多,许多地方无法融会贯通,容易陷入一知半解的情况。

另一个是对书中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辨别,更没有自己的思考体系,常常是全盘接收,最后是书读得越多,脑袋里就像大杂烩,互相冲突,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但是,《容斋随笔》不同。从书的内容来看,这本书包含的范围极为广阔。民俗掌故、诗词歌赋、典章制度,还有历史的总结等。

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交叉,洪迈却能从中融会贯通,寻找出新的思想火花。对于一些过去典籍上记载的内容,洪迈更没有直接照搬,而是做出了许多考证,找到其中谬误的地方,进行重新更定。

也只有像洪迈这样读过那么多书,又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学者,还有足够生活阅历的人,才能让《容斋随笔》流传千年不衰,让每个时期的人们,都能让人们找到它的价值。

以至于五百年后,当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容斋随笔》就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称它是“南宋笔记小说之冠”。纪晓岚学问也是极好的,也是属于博览群书的类型,能让这样的人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容斋随笔》的价值。

也有一些伟大人物会自己批注《容斋随笔》,跟洪迈读书的办法相似,他们经常翻阅也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他们甚至读了一辈子,而且不同时期的看法批注,还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把书读厚又读薄了,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平时拿来翻阅,对于扩展知识面,极为有用。这套书不仅能从中读到有趣的典故,有料的故事,还能得到有思想的智慧。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文言文版的《容斋随笔》确实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市面上许多翻译的《容斋随笔》又是错误百出,读起来不仅没有学到任何内容,反而经常被带跑偏了。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享有国家特殊津贴的王兴亚教授就主持编纂了一套带有白话文翻译《容斋随笔》。

参与编纂的都是有几十年深厚功底的学者,翻译内容能够做到准确无误,且文辞优美,读起来就是一种享受。所以我自己平时也非常喜欢拿来翻阅,能够增长不少见识,也能理解这本书为什么能被不断翻阅,确实是每次读完都有不同的感受。

这套书对细节又非常讲究,无论是纸张或装帧,处处可见用心。这套书原价256,我们跟出版社联系团购后,只需128元,就能把这套经典好书带回家,点击下方横条可购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