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英年轻时爱烫头发,描着弯弯的柳眉。

次子杨江东细心地为母亲上妆

儿女们与老人合影

■早报记者 许奕梅 吴嘉晓 文/图

一弯柳叶细眉,一双精致的绣花鞋……虽已95岁高龄,家住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的王超英老人,每天都不忘悉心打理自己。一生“爱娞”(闽南语“爱美”)的她,始终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在洛阳古街生活的王阿婆,带着点“文艺范”,她曾是洛阳有名的“金嗓子”。在那段艰苦岁月里,她辛勤抚育七个儿女,用闽南童谣、泉州民俗故事教导儿女为人处世,传承良好家风。如今,身体还算健朗的王阿婆疼爱晚辈,心系社会,慈祥有爱。她的儿女们知道母亲是个爱美之人,常会轮流帮她画眉梳妆。

年轻时是“金嗓子”

教导有方成就“文艺之家”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坐在家中竹藤椅上,95岁的王阿婆深情演唱着《松花江上》,情至深处,眼噙泪水。

“年轻时唱这些歌,都激动得落泪。”王阿婆自幼在洛阳江畔长大,出身于洛阳中医世家,又接受文艺氛围的熏陶,曾经是著名人民音乐家吴文季的学生。在抗战时期,她和家中的姐姐都是当时洛阳红极一时的“金嗓子”,传唱《流亡三部曲》《从军行》等来鼓舞士气。

“母亲成家后,依旧保有文艺情结。”王阿婆的次子杨江东回忆,母亲在和出身于洛阳屿头村书香人家的父亲杨祖琛结合后,曾在洛阳的小学授课一年多,后因生育子女多,她留在家中相夫教子。早年一大家子人,生活甚是艰苦,已75岁的长子杨荣东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育有5男2女的母亲思想开明,对儿女们一视同仁。她用地瓜、咸菜加点酱油做的地瓜糊,是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儿女们记忆中的美味。

杨江东说,母亲教育子女,不爱说大道理,兄妹们都是听着她念童谣、讲各种泉州民间故事长大。闽南童谣的历史源远流长,句式整齐,韵律明显,内容包罗万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中习得为人处世之道。母亲擅长演唱,父亲擅吹口琴、拉二胡,杨家兄妹们幼年时,常用纸皮糊出戏服,拿水桶改造乐器,一家人以文艺为乐。

受父母影响,长大后的杨家兄妹在文艺方面都有一技之长,大哥杨荣东曾任三明市歌舞团副团长;老二杨江东和老三杨安东都曾在惠安高甲剧团工作,如今两人都是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在泉州讲古和闽南童谣传承上颇有造诣;老四杨华东曾组织洛阳西乐队;小弟杨远东也是高甲剧团演员;六妹杨小琼也遗传了母亲的好歌喉。时至今日,杨家已是四代同堂。在王阿婆的言传身教下,孙辈们多从事音乐教育等事业,成就“文艺之家”。

生活自理每天看报 慈祥善良受人敬重

扑粉、画眉、涂唇……在记者的镜头下,杨江东细心地给母亲梳头、上妆,众兄妹在一旁看着,老人喜笑颜开,一家人其乐融融。

“母亲爱美,出门都不忘背个小包,随身带眉笔补妆。”杨安东说,母亲年轻时容颜姣好,爱烫个头,描着弯弯的柳眉,现今逾九旬也还是每天悉心打理,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装扮。

老人的儿女们介绍,王阿婆平日里生活自理,坚持自己洗衣、打理房间,作息规律,每日阅读三四份报纸,闲时喜欢和旁人讨论社会新闻。她还爱花,在天台上种植各式花卉。而老人最令人称道的是她打纸牌的技艺。精神好时,她喜欢约上邻居亲朋,连着打上3小时纸牌不知疲倦。年轻人经常会因成为她手下败将而捶胸顿足:“打牌竟会输给阿婆!”

“母亲教导我们诚信,她的善良待人,也让我们获益匪浅。”杨江东说,一生心善的母亲经常扶贫助弱,帮助有困难的人。她的好人品,也让洛阳古街上的街坊邻里称道。“在母亲的教导下,我们兄弟姐妹努力打拼,如今都事业家庭圆满。但她仍把我们当孩子看,事事叮嘱,出门挂心。”大哥杨荣东说,这次为母亲化妆,希望母亲能永葆活力,一直美下去。

相关文章